被簡化了的構圖
攝影擁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的特性,使它明顯有別於其他的平面藝術,那就是寫實性與科技性。百多年來,攝影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兩個特性又衍生出另外幾個「子特性」:社會性、商業性、普及性。當中,驅使攝影構圖趨於法則化、片面化、簡單化,甚至將色彩忘掉了的,正是其普及性。
誠然,攝影的不一定是藝術家,為顧及普羅大眾的接受能力,將構圖簡化本來無可厚非,但必須要簡得合理。只挑選幾個好使好用的法則,以偏蓋全,反而更加令到初學者感到神秘莫測。可不是嗎?這邊廂洋洋灑灑地大談法則,轉過頭來,那邊廂又教人不可依循法則,但又說不出何時依循,何時不依。找到某些好看的照片,只要是符合法則的,就用來示範依循法則,不符合的,就用來示範打破法則;總之,乜都佢講哂!
「簡得合理?可以嗎?」
「不單只可以,而且並不太難。」
與繪畫相比,攝影構圖是相對地簡單,絶對可以半途出家。(註:這裡指的是一般取景拍攝。至於商業攝影,或者是其他具設計意味的攝影表達,從拍攝到後製,對構圖認識要求之高,可能比繪畫有過之而無不及。)繪畫是無中生有,畫家必須對構圖有充份的認識,才可以準確地在空白的畫布上繪上恰當的形狀、線條,添上合適的色彩,以配合自己的演繹;而攝影,則無需憑空想像,因為觸發拍攝動機的,往往正是眼前景像所包含的,足以達成所需演繹效果的構圖元素,包括形狀、線條、色彩、質感 ……;攝影師最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從中篩選,取捨、變化、強化這些構圖元素。假如將畫家比作是厨師,那麼攝影師就是食家;厨師要烹好一道菜,就要從無到有地處理好每一道工序,而食家,最重要的是「識食」,有品味,能判別出哪道菜式才是佳餚;若然懂得將本來己經美味的菜式再配搭攺良,提升層次,那當然是錦上添花,可以晉升優秀食家之列了!
識煮的多數識食,識食的不必識煮;學習攝影構圖的入門就是要學會「識食」。要「識食」,要成為食家,重要的是要懂得分鹹、甜、酸、辣。說鹽而不講鹹,講糖而不談甜,正是「構圖法則化」容易產生的弊端。要把構圖說得簡單明白,重要的不是各按所好,各取所需地「各執幾件」,而是應該綜合、扼要地指出為何各種構圖方式能夠賦予觀者不同的「味道」—— 感覺。
把感覺二字放在心中,構圖便容易掌握得多。井字法受歡迎,是因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抗拒呆板,主體偏離中央便能使畫面看起來較活潑;然而對稱法又可以帶出莊重,嚴謹的感覺,廟宇中的神像,帝王的宮殿,不是大多對稱的嗎?其他的位置又如何?例如:靠兩邊、靠上下、靠角落 ……。如此這般,我們學會的將不是法則的稱號,而是如何利用主體位置去表逹感覺。
再看線條。線條的主要作用是引導視線,只要明白了這點,各種線條的特性都不說自明:垂直線引導視線上下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高聳;水平線引導視線左右移動,所以適宜表達開闊;直線讓視線從畫面的某一點直接移到另外一點,所以清脆利落;曲線使視線在畫面上拐彎抺角,因而溫柔婉約;假若畫面上的一個或多個形體能將視線引導,簡接地起着與線條相同的作用,就可以稱為隱藏線 ……。看,就是如此的簡單,只用「引導視線」四字,就說明了如何利用線條來構圖,還需要配上C、S、I、T、V、X,以至其餘的英文字母稱號嗎?
同理,上窄下闊穩定,下窄上闊不穩,眾人皆知,又何須指名道姓地配上正三角、倒三角呢?色彩更不消說,鮮艷亮麗使人雀躍興奮,灰沉暗啞令人感到憂鬱蒼涼,誰人不曉?一個既簡單、重要,而又合理的論點:假若各種構圖法則真的能有效地傳逹感覺,那麼,即使不知道這些法則的存在,也可以感受得到。反過來,即使用上了「法則」,但連自己也感覺不到其作用,不用也罷!
從今天起,看見美景當前,不妨想一想為何會覺得美;當被某攝影作品所感動時,不妨思考一下為何會被感動。有朝一日,當你能清晰地回答自己時,你的構圖功力便有番咁上下了!
花貓的視向引導觀者視線往右移,卻即時遭受照片邊緣的阻截,違反了「視向空間法則」,本應看起來很不舒服。但由於影子有足夠的份量,而且傾斜地向左面延伸,與花貓所處的位置形成隱藏的對角線效果,把觀者的視線拉回來,因而取得了平衡。在此視覺平衡的基礎上,花貓回首一望的姿態,反而增添了觀者對畫面以外的聯想。由此可見,打破法則的背後,還總是有別的法則存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