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6, 2013

夜景拍攝摘要

概述

按字面解釋,夜間的景色就是夜景。當然,一般所說的景色並不包括室內,但室外的景色,則無論是都市、鄉郊、陸地、海上、人物、建築物等,全都可以是夜景拍攝的對像。

夜景的最顯著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光、暗。沒有陽光的照耀,夜景的自然光源差不多只剩月光和星光;與陽光相比,強弱懸殊。因此,除了部份以大自然為題材的拍攝之外,夜景的光源主要是人造光源,這做成了在拍攝場景中,光源強弱不定,色彩多樣,並且伴隨著大量的暗位。而夜景精彩之處,正正在於這種複雜多變、繽紛錯落的明暗分佈。璀璨華燈,令人感受得到都市的繁華喧鬧;陋巷中昏暗的燈影,又可以讓人意會到這繁華背後,尚有多少掙扎求存的故事;— 夜景之美,只在乎你如何取材,如何詮釋,如何演繹。



技術

由於夜景中人造光源主導,弱光攝影自然成為夜景拍攝中首要的技術課題。順理成章,長時間曝光與高感光度拍攝,就是夜景拍攝必須掌握的兩項主要技術;當中尤其以長時間曝光的拍攝技巧較為多樣和複雜。



長時間曝光

1.    穩定拍攝

要做到拍攝穩定,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三腳架。三腳架的選擇固然多,要考慮的因素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穩定性。表面看來,三腳架是否穩定不難判斷,但實際上不少人忽略了影響穩定性的因素,例如中軸升高、支架未全開,又或者在大風的情況下,都會降低穩定程度。此外,使用時亦需要留意固定腳架的各部份,包括腳點、關節、雲台、快拆板等等。除了腳架之外,其他還會用得着的減震設備有快門線或遙控器等,但在較長時間曝光的情況下,快門開關時產生的震動所帶來的影響相對輕微,因此,即使沒有以上設備,在曝光時間不超出相機最慢快門的情況下,亦可放心拍攝,只要按快門時小心一點就是了。

相機裝上了腳架,改變拍攝位置自然比較麻煩,因此需要作出變動時更要小心,必須做足功夫;因為急於移動相機,隨手將相機在雲台上扭動,不覺間鬆開了螺絲栓的例子廔見不鮮。此外,特別提醒使用快拆板的朋友:攜帶三腳架外拍時請不要忘記把快拆板也一同帶上!

其實要做到穩定拍攝,不一定要用三腳架,只要想辦法將相機固定於結實的位置便行。需要留意的倒是所處的位置是否真的穩定,例如在架空公路的行人道上,重型車輛駛過時就會做成明顯的幌動,即使三腳架如何堅固穩定也沒意思了!

無論採用任何方法固定相機,別忘了在非手持拍攝時關掉鏡頭防震,否則反而有機會造成反效果。



2.    曝光時間

雖然夜景多數在弱光環境拍攝,但很多時還是需要延長曝光時間,以期得到所需效果。要增加曝光時間,最間單就是收細方圏和調低感光度,若然仍未能滿足需求,便得用上ND鏡﹝減光鏡;灰鏡﹞了。由於數碼相機不存在倒易失效的問題,因延長曝光時間而需更改的光圏、ISO設定值,就只要按原有設定的EV等值計算便可以了。

3.    長曝效果

若然說預計拍攝效果需要經驗及對場景的分析,那麼,預計長曝效果則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更複雜、更仔細的場景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快門開闗的這段時間內,感光元件會受到更多、更複雜的亮度變化所影響;你可能要刻意計算長曝中某一光源將要將要出現的時間與位置,也可能要準備隨時阻檔在預計中不應出現的光源。正因如此,長曝拍攝衍生出很多獨特的延伸技巧,例如;搖黑卡、搖鏡、變焦距、變焦點、光繪等等。


4.    特別技術

長曝中光源的變化既可以創製很多有趣的效果,但也帶來不少需要解決的特別問題,當中最典型的,莫如場景中大幅度的明暗落差使單次曝光難以應付。要解決這問題,一般可採用搖黑卡(曾經有人問筆者1/30秒曝光怎樣搖黑卡;一笑),又或者以不同曝光拍攝多幅影像,然後用編輯軟件合併。值得一提的是搖黑卡並非想像中那樣困難,採用的黑卡規格亦非傳說中的嚴謹,只要用上顏色足夠地深、面積比鏡頭大而又不反光、形狀大致扁平的物件就可以了。若然某次你沒帶黑卡,但穿的是深色襪子,不妨脫下來穿在手掌當黑卡搖,效果應該不錯。試想想,偌大的一輛汽車在鏡頭前面經過,尚且可以完全隱型,只在夜景影像中留下燈光軌跡,何況一片略不達標的臨時黑卡?


高感光度

日間戶外拍攝,陽光的反射很多時都足以照亮陰影中的景物,使拍攝出來的暗位,仍然存有相當的細節。夜景由於人做光源微弱,有效照明範圍通常都相當小,距離稍遠便會亮度大降,使到拍攝時難以兼顧明暗落差,加上設定高感光度會增加噪訊,可接受的動態範圍(寬容度)變相收窄,這便要求拍攝時有明確的判斷:哪個是主體?放棄暗部?還是犠牲亮部?


1.    增加曝光

對於主體而言,尤其是人像,一般人都會接受偏亮多於偏暗,加上後製時,只要未至於出現高光剪裁,由光調暗的效果會比由暗調光的來得好。因此,拍攝時不妨偏向加多曝光。但如果使用的是高檔機種,即使ISO過萬,影像質素仍是超凡細膩,當作別論。


2.    選擇感光度

夜景的光源複雜多樣,照明條件變化萬千,選擇甚麼的感光度才適合?低,怕不足以應付;高,又擔心噪訊影響影像質素;尤其是街頭抓拍,情景稍蹤即逝,那有時間考慮這麼多!這可是個使人頭痛的問題。幸而現時的數碼相機,除了光圏先決、快門先決之外,大都設有自動調節感光度功能,這難題便基本上得以解決。設定自動調節感光度,並將可應用感光度設至最高,便不用擔心感光度設得太低了。預設太高沒關係,用不着就是了,反正不另收費!要留意的是,當選擇了自動感光度調節後,即使選用手動(M)模式,相機也會以「半自動曝光」操作拍攝,因而不能達到刻意手動調節的加減曝光效果。



調節色溫

攝影是藝術,藝術充滿主觀。人們對色彩的喜好,是主觀的典型例子,若然影像中不存在某些標準顏色,例如人臉膚色,怎樣的色溫調節才為之正確,無統一標準。夜景中的人造光源色彩繽紛,同一張面孔,左右也會不同顏色,又該如何選擇?加上現時的照明科技五花百門,白熾燈、鎢絲燈已非夜間照明的主流,選擇更加困難。因此,與其不知所措,不如悉隨尊便,先拍幾幅測試,然後按圖、按喜好設定。若然是以RAW檔拍攝、習慣後製編修,事情則更加簡單,先拍後調,優遊自在。

有一點經驗值得分享,就是影像偏色對拍攝後觀測影像時作出的判斷,會做成一定的影響。選用自動白平衡拍攝,一方面省卻不少麻煩,另一方面,對成像的曝光效果較容易取得準確判斷。到底應該預視色溫效果,還是留待後續處理?以RAW檔拍攝的話,可以自由選擇。



星期五, 12月 06, 2013

日落拍攝摘要

概述

要拍好日落,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日落拍攝不等於拍攝落日。日落拍攝,是泛指於日落時分的景色拍攝,影像不必以太陽為主角,甚至不一定要有太陽;最重要是拍出日落時分的氣氛。因此,拍攝日落,既可以用長焦鏡,也可以用廣角鏡;重點既可以是落日,也可以是晚霞;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鳥獸蟲魚,抑或高樓大道,全都可以配合日落主題。


技術

日落拍攝最明顯的特徵是逆光拍攝,因而測光成為了初學拍攝日落的最大難題。難上加難的,是日落的情景變化很多,甚少重複;今天拍不好,明天重拍可能又要以另一種方式處理。然而這又何嘗不是日落拍攝吸引之處?


測光與取景

日落景色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拍攝之道仍是有跡可尋;重點是判斷太陽與其他景物的光差,因為光差的強弱,除了影響到測光方法之外,亦限制了取景演繹的可能性。

1. 差別極大

應該考慮不把太陽直接納入畫面之中,例如利用景物遮檔太陽強光。用這方法處理之後,剩下的強光源就是太陽附近的天空,或者是四周的雲霞,這些都是適當的亮部測光位置。若然光差仍然太大,不宜表達暗部景物的細節,剪影效果當然是不錯的選擇。選擇作為剪影的景物最好是有型有款,輪廓分明,否則只會拍出漆黑一團,沒意思。如果還是想展示一點暗部細節,可再向暗位測光,若亮部與暗部的光差不超過六級,不妨應用平均測光法,以明暗兩區所測得的平均值曝光。



2. 中等光差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避開太陽,向着太陽旁邊的天空測光,便錯不到那裡去。由於光差不多不少,剪影處理或表現暗部的細節都可嘗試;平均測光法同樣可以派上用場。


3. 差別很少

這種情況最易判斷。當你直望向太陽時,完全沒有刺眼的感覺,就表示其亮度與其他景物的差別不太,這時候,即使正對太陽測光也沒有問題了。



逆光效果

逆光拍攝,可以營造出多種的光影效果。除了剪影之外,眩光、輪廓光,以至讓陽光通過半透明的,諸如葉子、帳蓬等景物,又或者化為滲透於芒草叢中的一片金光,都極具戲劇性,總能令觀者眼前一亮。



調節色溫

日落的色溫處理並沒有必須遵循的標準。有人習慣將畫面滲透一片金黃的暖調,但亦有人喜愛用淒冷的暮色對比血紅的殘陽。



對焦位置

不少初學者以為拍落日時應向太陽對焦,其實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都是以前景對焦。太陽,在日落景色中可以是主角,但更多時候是大配角。


其他技巧

1. 漸層濾鏡 – 能有效減低日落場景中明亮天空與其他暗部的光差,使曝光容易取得平衡。

2. 留意反光 – 日落時分光照角度偏低,容易做出強烈的反光效果,無論是海上的粼粼波光,還是馬路上的幾灘積水,在構圖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

3. 長曝效果 – 若然遇到光線柔和的日落,或者於日落後暮色蒼然之際,可適當應用長時間曝光,諸如雲霧化的海浪、線條化的車燈軌跡等效果,均能豐富日落景色的演繹。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