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6, 2015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四、決定瞬間)

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參與者當然希望他會在座談中分享對「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的看法。然而,他在這方面卻着墨不多,當主持人提到時,只三言兩語便轉到他關於「第二次構圖」的觀念裡去(請參看本文第二章)。其實這並不意外,只要我們將西、東兩方布烈松的作品稍作比較,不難看出後者對攝後製作有明顯的倚重。若然再深入思考之前討論過的「第二次構圖」和「主觀真確性」,便能更清楚看出兩者在攝影觀念上明顯的分別。



先看「主觀真確性」與「決定性的瞬間」的關係。「決定性」一詞,表面看很關鍵,絕對,但細味之下,卻並非如此。還記得之前一章提到於反水貨示威中的甲乙拍友嗎?由於兩者對事件的立場觀點不同,從而希望拍到的畫面也不一樣;順理成章,甲與乙心目中的決定性瞬間,自然有所差異。簡而言之,所謂決定性,只是拍攝者主觀的決定性;同一場合,同一事件,有多少個攝影師,就可以有多少個「決定性的瞬間」。由此可見,強調主觀真確性,即使沒有否定「決定性的瞬間」,也將其重要性明顯淡化。著名攝影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的作者羅柏˙法蘭克(Robert Frank),就曾經提到「每個瞬間均有其價值」;這論點當然與「決定性的瞬間」大相逕庭。

至於「第二次構圖」,同様賦予「決定性」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在座談中,何藩是先提出「第二次決定性的瞬間」,然後才過渡到「第二次構圖」的論述。無論採用什麼名詞,都表示何藩不單只接受,而且重視攝後製作。然而攝後製作,肯定不是布列松杯茶,他甚至連拍攝用的器材,以至照片的表現方式也非常講究:Leica相機,50mm鏡頭;照片不要裁切,沖曬時最好印出底片框;鍾情黑白不用多講,沒有敘述文字更好 ……;在在反映了他對『決定性的瞬間』的忠誠。在何藩的作品中,我們找不到很多對「決定性的瞬間」的堅持與執着;看到更多的,反而是出人意表的表現方式。

從以上分析來看,人們以「東方布列松」讚譽何藩,主要是因為他的攝影造詣,而不是基於他的作品風格。


【全文完】


星期日, 3月 15, 2015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三、主觀真確)

座談中關於攝影真確性的論述也是相當精彩。何藩指出攝影的真確性可以分為客觀和主觀真確性兩種。客觀真確性容易理解,但主觀真確性 ……,又是什麼東西?


不妨以近日城中熱話為例。假設甲與乙兩位拍友同時處身反水貨示威現場,面對打罵遊客場面,甲感到大快人心,乙則對示威者的暴力行為看不過眼。由於感受與觀點不同,甲會拍攝某遊客被推跌變滾成地葫蘆,狼狽不堪,旁觀者拍掌叫好的場面;至於乙,則可能會拍攝示威者惡型惡相、面目猙獰,被罵者楚楚可憐的狀況。兩者拍攝的照片都沒做假,都真確,只不過按照各自的主觀感覺,截取不同的瞬間畫面而已。在這種情況下,照片表面上是客觀記錄,其實反映了作者的主觀感受,然而兩者都真確。

以上案例是對一般的所謂寫實作品而言,其實主觀真確性的威力,絕對不止於此。將主觀真確性引入攝影作品中,意味着任何作品,無論表現手法是觀念、是超現實、是抽像,都真確,只在乎你怎樣看待作者的意圖。這無疑會引發很多的爭論,然而,若然我們能敞開胸襟,接受主觀真確性的觀念,亦不無好處,因為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欣賞選擇,也可以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正如何藩在座談中所說的「可以盡情地利用不同的手法:如實驗性、抽象性、前衛性等,去進行創作。」

事實上,人們對攝影中客觀真確與主觀真確的選擇性運用,由來已久,相信大家都留意到,紀實攝影總是鍾情於黑白。其實,論忠實反映客觀景像,黑白又怎比得上彩色?人們對黑白紀實照片偏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緣於黑白照片某程度抽離了客觀真確,從而留給主觀真確更多的表現空間,也能「令觀看者有發揮自己想象的空間。」

攝影作品中抽空了客觀真確的部分,是觀者與作者的主觀感受相互共鳴的空間。

【待續】

星期五, 3月 13, 2015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二、二次構圖)

第二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第二次構圖。有些人喜歡將構圖等同取景,其實取景只是第一次構圖。抇攝回來,看過全幅印相後,作出剪裁,就是第二次構圖。若非唯一,攝影可說是最強調第二次構圖的平面藝術;不單只有第二次,有時更可以有第三次,以至多次。而促使作者作後期構圖的意念,往往與拍攝時的構思完全不同。我們大概都有過不少拍攝時失手,用錯光圏快門,又或者失焦手震,結果卻有意外收穫的經驗。在這方面,攝影家總是相當務實;管它是否誤打誤撞,啱睇就是佳作。


既然第二次構圖如此重要,如此好用,為甚麼何藩在座談中提出時,聽起來又好像很有新意呢?另一方面,為何又會有人忽略第二次構圖,將構圖等同取景呢?似乎沒有太多人深究箇中原因;個人認為,這與攝影發展過程相關。

回顧攝影發展,其普及性的第一次飛躍,大概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之前,能拍出一幅像樣的照片,並不容易,即使不需專業,至少也得有點非業餘知識。大家不妨想像一下:手中相機沒有自動測光,該怎麼拍?那時代拍攝之難,不言而諭。

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攝影先後出現了『數碼攝影前』三大發明:先是自動曝光,後來是快速沖印,之後再加上自動對焦。這三大發明,無疑使拍得一幅像樣的照片變得相當容易;那些年,無數一小時3R快速沖曬店,日以繼夜,不停地印出色彩繽紛的照片。

不過,可惜的是,絕大部份的業餘攝影人都是技止於3R,頂多給你再放至NR(N大於3)。裁放?肯定是高級組的事情;自已放?咪講少啦!如此這般,還有第二次構圖的餘地嗎?

可以這麼說,『數碼攝影前』的普及化,是一次不完整的普及化,只普及了拍攝這一部份。至於後製部份普及化的歷史任務,現正由 Photoshop 及一眾數碼光房暗房進行得如火如荼!

註︰關於普及攝影如何影響構圖,本站另一文章《攝影構圖漫話 # 5 — 遺忘色調》亦有論述。

【待續】




星期四, 3月 12, 2015

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一、藝術修養)

最近在網上看到 Modernbook Gallery 在2009年7月主辦的一個名為 Evening with Fan Ho 的講座的視頻 ( https://vimeo.com/10023156 )。講座主角當然是攝影大師何藩,並邀請了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Art and Design in the photography program 的 Brian Taylor 教授作嘉賓主持。當中何藩所分享的內容不乏極具啟發性的觀點。只是時間所限,講的並不太深入,在此,小弟狗尾續貂,為一些主要觀點補充點個人見解。


首先是關於藝術修養。被問到年少時如何學習攝影,何藩指出當時基本上沒有甚麼攝影課程,所以他只能從一些攝影書籍,畫册,文學作品,詩詞及電影中學習。這與其說是學攝影,不如說是學習藝術,提升藝術修養。他沒提到光圏快門 ISO 白平衡,這些大家都知道;他一開始就提出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藝術修養。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們都只是在拍照,談不上攝影。在視頻中,他亦提及構圖時很倚重直覺,然而直覺何來?大部份正是源自個人的藝術修養。

若說攝影是最普及的視覺藝術,沒太多人反對,說相機是高科技產品,同意的亦會佔絕大多數。普及,就要求簡化;高科技背後,則是一大堆精準器材。兩者結合,產生化學作用,成為了簡單高科技商業化。於是,我們經常接觸到關於攝影的各類媒體,見得最多的,就是各類題材的拍攝速成、秘技、必殺技、全攻略,此外就是器材比拼測試;扣除這些,剩下來的大部份都是廣告。

在如此氛圍下學習攝影,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簡單膚淺;二、器材先決。常見的例子,前者有拍攝時濫用特技,拍攝後狂落味精;而後者,則是追機逐鏡,熟讀鏡評機評,高級器材掛滿一身。如今,由既善寫實又能寫意,作品充滿精彩光影與巧妙構圖的大師何藩,提出藝術修養的重要性,尤其具有說服力。

說點半題外話,講你都唔信,據說何藩在創作高峰期,好一段時間,基本上是一機一鏡走天涯的。

【待續】



星期三, 3月 11, 2015

蓮麻坑村春節聯歡客家炆豬肉


沙頭角,很多人都知道,其村長女兒的名字更是家傳戶曉。打鼓嶺,大家亦不陌生,每日天氣報告,通常錄得最低氣溫的地方就是了。然而,知道在兩地之間有個蓮麻坑村的人並不多,到過的,相信更少。事實上,這裡並非普及旅遊景點,況且位於邊境禁區之內,若非有甚麼特別原因,一般人很少會無端端走訪蓮麻坑的。

我是個很一般的普通人,日前卻到蓮麻坑村走了一趟,只因聽聞每年村裡的春節聯歡,都會烹煮大鍋大鍋的靚靚炆豬肉 ......

聯歡會在村內一所學校中舉行。未進場地,已感到氣勢迫人,因為大型露天廚房就在正門牌坊內,一條寛闊的斜路旁邊
左面是清洗部,右面是烹煮部,中上方是配料部,大片水蒸氣遮掩看不清楚的是斬件部、燒火部。
(部門名稱都是小弟斷估加上的。)
清洗 ......
烹煮 ......
攤抖下先 ......
Quality control ......
採用的都是天然有機環保燃料 ......
新鮮上等靚靚猪腩肉 ......
狂炆N分鐘 ......
另一邊廂,配料部同樣以天然素材製作各種配料,冇人做色素,冇防腐劑 ......
雲耳 ......
薑 ......
話咁快,半成品已OK .... , Ng Su Ghin Zhong(客家話:唔使緊張),未食得住,仲有其他工序 ......
送到斬件部 ......
手起刀落 ......
斬 ...... 斬 ......
斬 ...... 斬 ...... 斬 ......
加埋配料、調味料,又煮幾鑊 ......
(其實呢幅係較早前工序作假照片;冇法啦,後期工序進行時,小弟去咗影第二啲嘢。唔緊要啦,反正都係咁上下又抄又攪。)


搞掂哂!一於擺佢上枱。

試食一件,超級好味,不肥不膩,連我這平時不愛吃肥肉的也不介意肥廋通吃。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