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不一定要水滿才美。但每當夏天,連場大雨過後,水滿時,特別美。
提起水滿的城門水塘,可能不少人會想到水浸白千層。沒錯,這確是此處的獨特景色。然而單一菜式不能成為盛宴,城門水塘水滿時之所以特別美,主要原因在於:一、夏天;二、水滿。這可不是癈話。
夏天的天氣喜怒無常,短短一個下午,便可以經歷幾度陰晴。此一刻陽光普照、轉眼間大雨滂沱。天上浮雲聚散,時而薄如飛絮,時而烏雲蓋頂,誓要與藍天分庭抗禮。天空豐富的色彩階調,在水面投下幻變光影,即使只是眈天望水,已覺目不睱給。若遇上水滿的日子,岸邊的樹木,有些盤根錯節從水裡向天空長,有些伸長枝葉往水裡探,各自精彩。遙望對岸,山巒起伏,層林疊翠,倒影浮光,彷彿水中有岸,岸中有水,山水難分。偶然間,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又點綴了滿滿的青綠 ......。這時候,即使隨便用雙手在眼前一框,也可以框出一幅水、天、岸、樹,光影交織的美妙圖畫。而在這廣闊的蒼翠中,白千層的高大、原始,粗獷之餘又不失淡雅,當然搶鏡,脫穎而出。然而城門水滿之美,又怎限於水浸白千層?
話雖如此,若論方便與可觀兼備,筆者認為大城石澗附近的幾個白千層林區,仍是觀賞水滿景致的不二之選,以下逐一介紹。為方便讀者了解景點的位置及地理特徵,文未附上簡單地圖,以供參考。
【景點 1】 - 武林勝地
據說這是粵語片時代,拍攝武俠片的取景勝地。是否屬實,筆者沒有認真考究,反正此處距水塘林道「塘畔徑」只半分鐘行程,肯定是極其方便的觀景點。這裡基本上是一個極細小的半島,水滿的日子,三面都可欣賞到水浸白千層。相比後面介紹的幾個景點,特點是白千層略為疏落,與對岸的距離亦較遠,感覺較為開揚。
【景點 2】─ 幽谷藏翠
小溪盡處的一個小山谷,兩旁樹林茂密;文首的照片,正是攝於此處。幽深,是這景點的特色;地理位置使然,這裡的水面平靜得讓人心醉。從這裡往外望,起伏無定的綠色調子之中,白千層與倒影錯落有致;似在示範何謂節奏與韻律。
▲ 站在溪口位置。左面,可見層迭漸遠的白千層與倒影。
▲ 右面,是綠葉橫枝的表演舞台。
若非水極滿時小路全被淹浸,橫過小溪,沿岸邊可以走進白千層樹林,更可通往大城石澗的澗口。但如果水太滿,為免通腳泥濘,省卻披荊斬棘,只在附近欣賞這景點的幽深翠綠,也足以讓人愜意。
▲ 看,享受翠綠美景的小龜多寫意。
▲ 平靜的水面襯托白千層,剛柔並濟。
▲ 雖沒白千層的剛直粗獷,卻不乏婀娜多姿。
【景點 3】【景點 4】─ 澗旁小景
位處大城石澗澗口兩旁的景點;【景點 3】在石澗右邊,【景點 4】則在石澗的左邊。大城石澗本身當然值得推介,但由於本文主要介紹沿岸景色,暫且略過石澗,日後或以另文專述。
與【景點 2】相似,【景點 3】同樣以幽深恬靜見稱。岸邉的樹幹伸得老高的,然後又帶着枝葉從天而降,飄浮於碧綠的水面;彷如畫家,只不過三兩筆觸,已畫出一派寧謐優雅。
再沿岸往前走,又可見到水浸白千層。如前所述,這裡沿岸的小路是與【景點2】相通的,兩者之間就長着好幾叢白千層。
【景點 4】也是一個往外伸出的小半島,形狀比【景點 1】狹長,水位高漲時,島上差不多只餘立錐之地。但只要立足於此,便能觀賞對岸【景點5】外圍的獨特景色。
▲ 水太滿沒走動的餘地,看看對岸白千層的倒影秀也不錯。
▲ 「枝態橫生」,亦是城門水塘常見的美景。倒樹枯枝,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若然水位稍退,便不一定要捨近圖遠,可以就地探索生長於【景點 4】的「本土」白千層。
▲ 秃枝,朽樹,為寧靜添上幾分淒滄;幽美中彷彿蘊藏弦外之音。
【景點 5】─ 千層匯萃
這裡可說是觀賞水浸白千層的最佳地點。此處的白千層除了佔地廣,數量多之外,生長的位置坡度平緩,因而水淹時會出現大片的水浸白千層。數量多,拍攝時便有較多的選擇。事實上,這區的白千層,姿態尤其豐富多變,別具風韻。不妨坦白,筆者拍至此處,往往會感到手足無措,── 拍攝素材與技巧表現的選擇,實在太多!
上天對港人實在不薄,在這方寸之地,竟然送上城門水塘這美麗景區,而且交通方便,老幼咸宜。從城門道的菠蘿壩82號小巴站起步,經菠蘿壩自然教育徑接塘畔徑,走到「半閒亭」的一段路,步行不需一小時;沿途美景,俯拾皆是。其密集程度,其唾手可得,除了這水塘,香港境內,想不出有別處可以媲美。正因如此,即使過去兩年都分別撰文介紹過這一帶的景色,今年還是忍不住手再寫一篇,原因只有一個:這水塘太「不完美」,── 有着介紹不完的美!
大雨後的城門水塘,美得純粹,教人感動!
景點位置
關於如何前往各景點,補充幾句。若從菠蘿壩起步往「半閒亭」方向走,全部景點的入口都在右手面。【景點 1】及【景點 5】的引路相對明顯,若非只顧與同伴傾談或低頭玩手機,應不會錯過。【景點 2】入口雖不明顯,但只要沿途挨右邊走,並留意下行水塘邊的山徑,亦不難找到。【景點 3】入口就在「六號場」內,走到石澗旁,右面有小徑可沿石澗下行,部份小徑還是石砌的。問題是水滿時,近澗口的一段石徑會被水淹浸,因而要繞道而行;灌木茂密,略有難度。至於【景點 4】的入口,雖然也只在路旁,但相當隱蔽。過了大城石澗的橋後,留意右面會有一既似避車處,又似行人路的地方,入口就在此處。找到入口之後,山徑倒是明顯易行的。
▲ 【景點 2】(左) 及 【景點 4】(右) 路旁入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