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31, 2018

影錯荷花會錯意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cf-travel-img-31921


形容荷花的美,人們都喜歡引用以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名作《愛蓮說》當中的一段。順理成章,好攝荷花者,亦不乏以這段文字作為拍攝指引,視當中所描述的意境風韻為作品表現的終極目標。嚴格來說,筆者並非「荷粉」,但也多少嘗試過類似的意境追尋。然而,坦白說,結果是強差人意。現實中的荷塘,要找到如文句所述的荷花殊不容易,更多的,只是生長得「立立亂」的一大堆。直至某天在 YouTube 胡亂瀏覽「折子戲」,看到電影《一代宗師》中的選段《老猿掛印》,指出招式「老猿掛印」的關隘不在掛印,而在回首,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對以上文句的理解,絕對是資源錯配。

dcf-travel-img-31909

dcf-travel-img-31910

原來整段文字的重點不在於從「出淤泥而不染」開始之後對荷花形神的描述,而在於最前面「予獨愛蓮之」五個字。忽略了這五個字,後面的描述就彷如權威之見;保留這五個字,則不難將整段文字理解為作者個人對荷花形態風韻之偏愛。言下之意,「予」所愛者,未必是閣下的心水,而「予」所不愛者,也未必一無是處。既然如此,大可不拘一格,盡情去拍,荷塘裡可拍攝的題材多的是,可採用的表現手法多的是。

dcf-travel-img-31914

dcf-travel-img-31911

dcf-travel-img-31912

事實上不少的古文賞析,都認為《愛蓮說》用意不在於頌讚蓮花。孤芳自賞,借花喻人,慨嘆「同予者何人」,才是當中要旨。沿此脈絡,回歸攝影,拍攝荷花應不必局限於某類的形像、意境,以至手法、器材。重要的,是在拍攝過程之中,尋找出個人對荷花獨特的喜好、觀感與見解。要表現「出淤泥而不染」,不在於採用哪種拍攝手法,而在於自己對荷花攝影的想法;不在於作品中荷花的形像,而在於自己的作品在芸芸「宜乎眾矣」的照片之中,能否表現出「同予者何人」的特質。原來,「不染不妖」並非對照片中荷花形像的要求,而是對攝影師的要求。

dcf-travel-img-31916

dcf-travel-img-31915

dcf-travel-img-31917

可是,問題又來了。明乎此理又如何?這豈不是比之前偶然拍到一幅半幅看起來「不染不妖」的要求還要高?

說的沒錯,但這算得是問題嗎?這正正是荷花拍攝的樂趣呀!

dcf-travel-img-31913

 


相關文章 -
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








星期六, 5月 12, 2018

上中環夜攝啟示錄

 轉眼間,又一年。去年五月,受旅遊發展局的「舊城中環」所啟發,試辦了一次上中環夜攝活動。當時參加者反應不俗,今年捲土重來。雖說是重辦,比去年無中生有來得輕鬆,但為求有所改善,備課仍是少不了。過程中,除了翻看去年同學們的精彩作品之外,亦重溫了自己為此活動而寫的,對自己評閱同學作品準則有着重要影響的一篇總結。僅將原文略為修改,在此分享。


dcf-travel-img-31397


看着同學們提交的「夜。上中環」習作,驚喜一浪接一浪又一浪再一浪。喜,當然是因為同學拍得好;驚,亦是因為同學拍得好,擔心再沒甚麼可以教。

經歷一番驚濤駭浪,冷靜下來,決定稍為改變「光影課室」的貼堂準則。(注:「光影課室」是為展示攝影班同學作品而設的 Facebook 專頁,亦即同學作品的貼堂區。) 大致而言,新準則沒那麼計較技術上的失誤,更多著眼於作品的取材與創意。於是,在《夜。上環》和《夜。中環》兩個貼堂相簿中,不難看出有些習作存在着較明顯的技術瑕疵,例如影像太暗,主體不夠突出;色彩太濃或不自然,水平傾斜;也有對焦不準,持機不穩而導至影像模糊等等。

dcf-travel-img-31393
攝影:Daniel Liu

事實上,像這樣的攝影班,參加者技術水平的跨度可以很大。部份同學影齡尚淺,某些技術掌握不好正常不過,不可要求過高。明暗色彩的不完美,亦可以輕易PS解決 (若懂的話),「大師」作品的原始檔,很多時都不外如是。至於非刻意的鬆郁朦,當明白到現場光線條件的苛刻,亦會體諒。凡此總總的考慮,都是降低技術門檻的理由。所謂瑕不掩瑜,照片中諸如上述的技術瑕疵,不應成為我們欣賞作品優點的障礙;這就如我們不介意 YouTube 影片畫質音效強差人意,也樂於使用流動電話上網欣賞經典名曲一樣。「光影課室」作為互相交流學習的平台,多提供機會讓同學欣賞作品的優點,比隱藏缺點更重要。而這正是降低技術評分比例的主要原因。

dcf-travel-img-31396
攝影:Irene Yu

至於提高取材創意方面的評分比例,理由更加明顯、更充份。若然大家都有加入某些 Facebook 攝影群組的話,經歷一段日子,不難察覺到一個現像:太多的抄襲,太少的創新;太多的重複,太少的個性;太多的堆砌,太少的感覺。攝影,是這樣的嗎?

dcf-travel-img-31394
攝影:King Tsang

並不是主張特立獨行扮高深,而是覺得要回到根本。光圏、快門、焦距、景深、ISO ……,快者一兩年,慢者兩三年,三四年,即使不是透徹了解,亦可基本掌握;各類器材,無論是買、借,還是租,總之到手之後,多拍幾回,便可以靈活運用,效果有時更是立竿見影。唯獨是「攝影眼」,才是無時無刻都要學習磨練的根本攝影技能。何謂攝影眼?不就是取材與創意的有機整合。「攝影眼」並非一種特殊感官,而是拍攝者以其對攝影的認知,透過觀察、選擇、整理,配合對景物的感受與想像,而最後體現於作品的攝影功底。值得留意的是,當中的觀察、選擇、感受和想像的能力,都會隨着拍攝者對攝影的認知而改變,而最可怕的 ── 重複:是最可怕的 ── 是很多時會隨着攝影技術的增長而褪減!── 再重複:是褪減!

dcf-travel-img-31395
攝影:Delphine Yu

要理解認知增長與感官退化的反比關係,不妨看看小朋友的畫作。未學畫畫之前,小朋友所畫的圖畫都沒技巧可言,然而卻是天真、率直,充滿想像。但隨着教學不得其法的家長或導師,以成年人的觀點指指點點,反覆指出這裡不應,那裡不是,小朋友寶貴的天賦便迅即被埋沒。難得發現世間上有種東西叫攝影,能重現我們封存已久的內在天賦,若然還要因為拘泥於各種技術的枝節而不給予重生機會,太不近人情了!

dcf-travel-img-31392
攝影:Shirley Yuen

成年人日常生活難免繁瑣,學習能力接近登峰造極,就如現代版搶包山健兒身上掛的布袋,即使能搶到更多的包,也裝不了更多;懂得擇高分而搶,才是致勝之道。至此,相信不用再嘮嘮叨叨,大家也知道在筆者心目中,取材與創意是屬於高分包了。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面是攝影技能的高分包呢?還是留給大家思考討論,加以發揮吧!

相關文章 -
太平山街@實景與回憶
色光燈影裡的夜中環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