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鯉魚門三家村,人們或者會即時想到海鮮、燈塔、日落、人像、打咭 ……,似乎忘記了,三家村,本質上就是一條村,一條守在九龍東面一角的小村落。
從油塘地鐵站步行十數分鐘,穿過兩旁滿佈大大小小海鮮食肆的小巷,便到了著名打咭例景位鯉魚門燈塔,喜見石灘旁邊的大樹,熬過了不久前超強颱風山竹的吹襲,依然健在。再往前走,便進入了尋常旳三家村。
就如香港其他地方還沒荒廢的村莊,這裡的房子是為了村民生活而存在,樸實無華,多餘的雕飾近於零,驟眼看,似乎沒有駐足停留的價值,更遑論影靚相了。或者有靚女 model 同行是例外,可惜當日陪伴筆者的,只是相機與鏡頭!然而,平凡景致無損筆者的拍攝興緻,原因簡單,景觀平庸之處,正是鍛鍊攝影眼的好地方。更何況,若然在平凡中偶有所得,拍出一絲半點的不平凡,那種如穫至寶的感覺,實在妙不可言!
人們常以擁有「攝影眼」 來表示攝影高手可以拍出超乎常人眼光的作品,然而「攝影眼」一詞當中的「眼」字,卻頗有誤導性。撇開眼睛的生理差異不計,相同的景觀,投射於攝影人與一般人眼底裡的影像,是大同小異。有沒有攝影眼,分別在於兩者思考的不同。拍攝一幅照片,從取景選材到按下快門,除了用眼觀察,更需要用腦思考,相比之下,後者更重要。看到某一事物,一般人會較為留意它們的功能與表像,而攝影人,卻會更多着眼於抽象的方面;例如色彩、線條、規律、質感、像徵、關係等等。下面的一幅照片也許是個不錯的例子。一般人大都只看到架上晾着的幾條毛巾,以至毛巾上的污漬,卻忽略當中展現的規律,更不會留意投影於牆壁的線條與圖案。
「攝影眼」另一容易使人誤解之處,在於只強調觀察,而忽略了之後的拍攝與後製。其實我們觀看的每一幅精彩照片,都經過觀察、取材、拍攝,以至後製才展現於人前。攝影大師安素亞當斯 (Ansel Adams) 就有「You don't take a picture, you make it.」精彩的一句,說明了一幅照片之所稱得上好,不是單靠按下快門之前的獨具慧眼,而是需要貫串於整個拍攝與後製過程中的巧妙心思。正因如此,當某人拍攝與後製的能力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在按下快門之前已經可以預見得出的結果,便彷彿擁有「攝影眼」特異功能。
看不到看得見的;看得到看得見的;看得到看不見的。
簡而言之,攝影高手之所以擁有「攝影眼」能力,是因為他們除了用眼看之餘,亦會用心去「看」;除了觀察眼前景物之餘,亦會運用攝影知識與經驗,去預見拍攝之後可以得出的結果。因此,除非是攝影天才,否則像我等平凡之輩,要具備攝影眼,就必須付出時間與辛勞,累積功力。曾經在一個攝影班中,將攝影人從初學到高手,攝影眼的進化過程簡單劃分成三個階段:一、看不到看得見的;二、看得到看得見的;三、看得到看不見的。不介意花時間,甚至刻意地抽時間去拍攝像三家村── 沒有燈塔與日落 ── 這樣的平凡題材,為的就是讓自己能朝第三階段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