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發表拙文一篇《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將殘荷攝影的表現方向歸納為趣、簡、靜、亂、淒五項。然而對不少拍友而言,尤其是初習者,一池殘荷予以的深刻感覺,唯獨是亂。趣、簡、靜、淒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只是枯、殘、頽、萎。事實上,曾經拍攝殘荷的朋友或者都有類似的經驗:甫到荷塘,舉目張望,映入眼簾的就只是一片凌亂。其亂的程度,足以令人不知所措,完全感受到何謂老鼠拉龜,不知從何入手。有見及此,本文將趣簡靜淒暫且擱下不表,重點分享亂的應對方法。
對付荷塘中的亂局,首要的是不要被其表面亂像所嚇倒。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拍攝特寫。只要縮小取景範圍,只聚焦於很小的部份,便不難避開凌亂。
以特寫方式避免凌亂雖則直接湊效,但某程度而言,卻令拍攝意義大打折扣。因為這好比拍攝人像時,由於不能好好處理肢體形態,以至環境陪襯,便乾脆只拍臉龐五官。偶一為之還可,長此下去獨沽一味,則有逃避現實之嫌。筆者之見,更為可取的方法是面對現實,亂中求序。
亂中求序,驟聽起來似乎有點玄,其實卻是自然景觀拍攝的基本要求。須知道,大自然景觀我行我素,不因應我們的拍攝喜好而存在,也不依據我們的創作意願而舖排,每次取景,我們都是於無序中嘗試尋找規律。當景觀規律明顯時,美景信手拈來;規律隱晦時,便得多花心思去尋找。殘荷雖亂,但也只是美的規律比較隱晦而已。
要做到亂中求序其實不難,眼前所呈現的亂像,往往只是亂於某特定的取景範圍,簡單的改變位置,改變焦距都有機會避開雜亂。改變位置不難理解,場景中哪個位置相對沒那麼亂,拍那位置就是了。至於改變焦距,其實就是縮小或放大取景範圍。之前已說過縮小取景範圍以特寫避免雜亂,以下說說人們較為忽略的放大取景範圍。
人們常說攝影是減法藝術,按照一般見解,納入更多景物,豈不亂上加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且看下圖。在特定的取景範圍內,多種胡亂生長的植物,由上而下,蘆葦、枯荷、不知名小花、水面的浮葉、近處的野草,自我分類,秩序井然,層次分明。
由此可見,亂與不亂,並不在於在畫面中納入元素的多少,而在於如何組織這些元素。再看以下幾個例子。
第一幅。單看線條,其實都夠凌亂的。但將三大殘葉聚於一起,卻形成了明顯的主體。刻意將失焦並略為淺色背景置於右面,畫面就顯出了對比與主次。色彩方面,整個畫面基本上只用深淺不同的綠、白、棕三色,並且有着左上深,右下淺的分佈。簡潔的色彩組合,本身已顯示出一種規律,加上與之前提及的主次安排相配合,畫面便呈現出由左上至右下的視線引導。
採用類似方法,略改組織安排,以下的直幅則呈現出由上而下的規律,也就是:上主下次;上深下淺。為免畫面過份上重下輕,將一堆倒影及線條胡亂地安排在畫面的下方。仔細看,這下方的一堆並沒甚麼美感或意思,但卻在視覺上加強了畫面的均衡。
以下的一幅,組織的意圖更是明顯。畫面的右上方色彩深沉,線條清晰雜亂;右下方色彩淡然,失焦模糊;中間隔着淡白過渡的一段。整個畫面簡單三分,不單只視覺上展示出對比與秩序,殘荷與綠草的枯榮共對,亦帶出了構圖的弦外之音。
至於以下的一幅,水面的浮藻,中間的一堆殘荷枝葉,本來亂七八糟,但幾條色澤深沉、長而有力的垂直線,像竹籤篤魚蛋那樣把雜亂串起來,便營造出上下移動的視線引導,以至左重右輕的畫面分割,這一招可說是於亂中「夾硬」求序。
以上的幾個例子,說明了荷塘中的亂局只是表像,在較深入的層面,往往並非如此。面對雜亂,不妨嘗試在色彩、明暗、形狀,以至象徵、含意等方面入手,略加心思,組織安排,便大有機會從中整理出規律與秩序。
以下再多來幾幅,但不加說明,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猜猜筆者拍攝時的思考與意圖,又或者試試自行演繹。
之前發表過的幾篇關於荷花或殘荷的文章,都有提及此等題材難拍。難的原因之一,在於亂。 而亂之所以難於對付的一個原因,則是不少人打從初習攝影開始,便接受洗腦式「極簡主意」構圖訓練,以為熟讀十個八個構圖法則便可以行走江湖。然而在現實環境之中,尤其是複雜混亂的場景中,簡單的構圖法則卻總是對不上號。由是觀之,眼前的一池枯殘頽萎亂,正好讓我們拍而後知不足,不失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構圖的良師益友。
相關文章 -
還看殘荷亂舞 ─ 從欣賞到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