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30, 2019

九十後遇上九十前 ─ 鐵路博物館人像拍攝記

 得知小弟有意選點位於大埔的香港鐵路博物館拍攝人像,朋友傳來Whatsapp 提醒,博物館部份正在維修之中。為保證拍攝能夠順利進行,拍攝前的個多星期,特意前往視察。

視察當日天色晴朗,一如朋友所述,部份展區暫停開放,連極具代表性的,又名亞歷山大爵士號的51號柴油電動機車,亦被暫時封存。眼見如此狀態,退堂鼓已隱約敲響。但既然一場來到,即管到處看看,反正之前到此一遊,已是多年之前了。況且,這博物館展出的幾節歷史車廂,對曾經乘坐的人而言,總能帶回歷久常新的回憶。相反,對未曾乘坐過的人而言,除了從可以那些古老的外觀及物料,依稀地嗅到懷舊氣味之外,實在難以想像鐵路電氣化前後兩代列車版本的天淵之別。

可不是嗎?九十後的讀者們,可曾想過列車通過隧道時車箱會漆黑一片、濃烈癈氣從窗外撲面而來?可知道車卡的上落梯級與連接通道,是那樣驚險的非密封式,並且行車時也可以坐滿了人?還有那在車箱中叫賣的小販、像特警般從車外爬窗而入霸位的乘客,以及那放置於路軌之上,被駛過的列車壓至面目全非的硬幣 ……。這一切,隨着九廣鐵路於上世紀80年代初,分階段完成電氣化之後,便徹徹底底地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消失。過程中,大埔墟火車站於1983年遷至現時的位置,舊站隨後被列為法定古蹟,並修建成為鐵路博物館,於1985年正式開放。

不妨坦白,以上關於博物館的發展概略,是小弟從網上抄回來的。事實上,對一位歷史文盲而言,即使身處歷史車廂之中,除了回憶之外,就只有想像,那來這麼多年份的細節。而當天想像的,主要就是車廂中的拍攝。包括是否適宜拍攝、如何拍攝,以至是否有足夠的場景,滿足攝影班同學的拍攝需求。

拿着相機在車廂中左穿右插,假設着模特兒擺甫士的位置、留意着可能存在的獨特拍攝角度 .....。左盤算,右思量,卻依然有未有十足把握。擔心的是,若然拍攝當日維修的部份尚未從新開放,而剛好又遇上天氣不佳,可供方便拍攝的,可能就只有這幾節車廂。直至留意到那個貨卡車廂中的光影,頓然靈光一閃:沒問題,模特兒配上這幾節車廂內的光影,已足夠拍上兩小時。

dcf-travel-img-34997

dcf-travel-img-34998

主意拿定,聽天由命。拍攝當日竟然真的下起大雨,但那又有甚麼問題呢?車箱中的光線雖比晴天明顯暗淡,然而光質不變,依舊迷人。九十後的女生、九十前的車廂,以數碼年代的相機,拍攝數十,以至一百年前的老爺車卡,時代的差距,此刻彷彿只有零距離。無論是眼前景象,還是儲存到記憶咭中的影像,竟然都似曾相識。── 全因為車廂中的回憶,曾經有過這樣的光、這樣的影。

光影,再一次展現永恆的魅力!

dcf-travel-img-34999

dcf-travel-img-35000

dcf-travel-img-35001

dcf-travel-img-35024

dcf-travel-img-35003

dcf-travel-img-35004

dcf-travel-img-35005

dcf-travel-img-35006

話時話,有沒有留意到上面提及的 51 號「柴油電動機車」?一路以來,只知道那是以柴油作為燃料的火車頭。又柴油,又電動,莫非當時已流行 hybrid vehicle?一查之下,果然如此。原來這種機車是以柴油推動發電機,再以電力推動機械裝置運行。沒料到一次人像拍攝,糾正了小弟數十年的錯誤認知。

 

星期四, 4月 18, 2019

蝶園初夏燕鳯飛

 記得第一次到訪鳯園蝴蝶保育區,是因為在地鐵站看到海報,知道有蝴蝶嘉年華活動,於是帶同家人前往。而正是那一次,首次見到燕鳯蝶。那已是很多年前的事情,當時手上有的只是低檔單反配18~55mm Kit 鏡,加上在此之前,甚少拍攝蝴蝶 (可能是從未試過),零技巧、零經驗,即使燕鳯蝶飛到跟前,也只能得個睇字。

dcf-travel-img-34877

自從那次之後,便開始多花幾分認真,學習拍攝蝴蝶。相信是因為科技的進步,竟然無需多久,便能偶有所得。然而即使之後經過多年累積,見得人的燕鳯蝶照片,仍然寥寥可數。因此,這次拍攝,走進鳯園之前,已自我設限:今次拍攝,只專注拍攝燕鳯蝶。話知四圍還有其他品種的蝴蝶出沒,不管是飛碟還是間諜,一概不拍。

dcf-travel-img-34878

拍攝蝴蝶,筆者喜歡選擇動態多於靜止。空中飛翔的當然想拍,但亦難拍,能否拍得到,運氣比器材更重要,能捕捉短暫停留於花朵上採蜜的瞬間,已算是交出合格的功課。然而這次的自設燕鳯專題,自我要求略高於合格水平,尤其在構圖方面,希望能夠做出比較豐富的景物配襯。於是,為求達到目的,小弟又一次不按常規,選用了 105mm 微距鏡頭進行拍攝。

dcf-travel-img-34879

dcf-travel-img-34880

按照傳統智慧,拍攝蝴蝶使用的鏡頭,大致上兩個原則:一、大蝶用長焦,小蝶用微距;二、飛翔的用長焦、靜止的用微距。然而燕鳯蝶比較特別,首先是體型不大不小,在.鳯蝶之中,屬細粒一族。其次是飛翔時振翅頻率雖然很高,但移動速度卻相對緩慢,採蜜時,飛行路線亦往往有跡可尋。以此而論,拍攝燕鳯蝶選用的鏡頭,應是長短皆可。然而一再衡量之後,結果還是選取後者。

dcf-travel-img-34881

dcf-travel-img-34882

dcf-travel-img-34883

之所以選用中焦微距鏡頭,主要貪圖取景構圖方便,因為近距離拍攝,取景位置角度稍稍偏移,已能大幅度改變構圖。舉例說,當蝴蝶背向鏡頭,但又希望能拍攝其側面的話,近距離拍攝時,往往只需將身體向旁邊一彎,便可解決問題。而使用長焦鏡,則難免要多行幾步了。有數得計,假設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是1.5米,從主體的正後方移到正側方,按照畢氐定理計算,最少需要移動的距離是 √(1.5² + 1.5²),即是差不多 2.12 米。而這只是理論上的最短距離,實踐起來,在花叢之中,通常都難以循最短路徑走動。類似地,前、後景在畫面中的位置改變,使用微距鏡頭亦同樣較為容易達致。可以這麼說,以微距鏡頭近距離拍攝,構圖方面可以較為主動。

dcf-travel-img-34884

dcf-travel-img-34885

dcf-travel-img-34886

然而有利亦有弊,最主要的弊端是對焦困難。由於是拍攝距離近,景深淺,蝴蝶極少的位置移動,已足以造成明顯失焦。另一方這方面是對焦緩慢,鏡頭設計相信是原因之一。須知微距鏡主要用來精雕細琢,快速對焦向來不是強項。此外,由於鏡頭景深淺,當發現了拍攝對像,舉機取景時鏡頭往往處於大幅失焦的狀態。這時候,觀景器中所見的只是模糊一片,情況就如對着一張白紙那樣,足以令自動對焦系統不知所措。為求做到快速對焦,筆者是手動與自動並用。留意,是先手動,後自動。這有別於平時常說的先自動對焦,然後手動微調。明顯地,手動微調對於快速移動的物體,是不可能的任務,否則的話,乾脆全用手動對焦不就直接了當?小弟採用的方法,是在對焦系統因畫面模糊失效時,先用手動快速調較到適當的距離,然後再交給自動對焦系統去完成任務。當然,採用的鏡頭必須支援全時對焦。

dcf-travel-img-34887

dcf-travel-img-34888

dcf-travel-img-34889

構圖與對焦方案已定,餘下的最主要是曝光。一如以往,以自動ISO配合 M模式手動曝光。這設定其實相當於光圏快門先決,表現不俗,行之有效。除非因為刻意近距離拍攝而需要取得較長的景深,大部份的情況下,我會偏向使用較大的光圏,以求背景鬆朦,突出主體。快門方面,為能拍出較豐富的動感,速度一般不會設得很高,常用的是1/800秒至1/1000秒。然而需要一提,若光線充足而又配上大光圏拍攝,快門速度太慢,便會因為自動 ISO 無法進一步調低而導至曝光過度。這時候,筆者會選擇調高快門速度來遷就。在模糊動感與朦朧背景之間的取捨,小弟是傾向保留後者。

dcf-travel-img-34891

dcf-travel-img-34890

dcf-travel-img-34892

 

星期一, 4月 08, 2019

羊刀小試 @ 全港競技體操公開及新秀賽

 「有興趣落場近距離拍攝體操比賽嗎?」

朋友來電一問,才記起差不多一年之前閒談之間,與他提及有興趣拍攝體操,想不到他真的為我送上機會,在此順道表示感謝。

興趣肯定有,但一下子說到要落場拍攝,沒有的東西似乎更多。數年前於某個宴會場合,湊巧坐在旁邊的是位退役體育攝記,當然抓緊機會向她取經。她所分享的第一句,也是印像最深刻的一句,是「首先要有好器材」。記得當時聽了這一句,咀裡的佳餚頓然變得索然無味。須知道,對於一個缺乏高檔器材的草根攝影人而言,此話的語意和「你唔使旨意影得好」並無分別。然而也不能否認,這率直的一句,就如優秀體操運動員的動作那樣的毫不含糊,乾淨利落,精準無誤。

專業人士經驗之談當然不可忽視,因此,當知道可以落場拍攝體操比賽之後,第一項準備工作就是選擇器材。這對筆者而言,既易,也難。易,是因為手頭上可以選擇的器材不多;難,是擁有的所有器材都與今次拍攝的「基本要求」有相當差距。經過一番理論推敲,用上了所有相關數學知識,包括中學時期學過的線性規劃,在快門速度、高ISO畫質、對焦成像、景深效果等多方面計算出最佳方案,再加上臨場 warm up 實驗,得出的結論,讓自己也略感意外。── 最佳拍攝組合竟然是Nikon D750 配上 Sigma 105mm f/2.8 微距鏡頭。然而,以這個似乎更適用於拍攝蝴蝶昆蟲的組合捕捉體操動作,必須克服三個弱點:一、對焦慢;二、連拍速度強差人意;三、只有固定焦距。

自由體操

dcf-travel-img-34816

dcf-travel-img-34842

dcf-travel-img-34819

dcf-travel-img-34817

dcf-travel-img-34818

dcf-travel-img-34820

先說對焦。在這方面,相機與鏡頭的對焦功能設計是足夠應付的,只是效率不及高檔器材而已。相機選用D750的群組模式連續對焦,此模式適用於不規則移動主體,拍攝體操肯定啱使。鏡頭方面,將對焦距離範圍撥到0.45m至無限遠的一檔,以取得較快的對焦速度。基本模式設定了,實際操作上就看技術是否純熟。這方面,慣用多年的後鍵對焦方法 (back button focusing) 的確幫了大忙,對焦與構圖兩方面的要求都容易兼顧。

雙槓

dcf-travel-img-34822

dcf-travel-img-34821

連拍速度是相機的先天限制,要達至較快速的連拍,除了以JPEG拍攝之外,並沒有其他選擇。而事實上,運動場內的燈光亮度與色溫相對穩定,以M模式曝光及自選白平衡設定拍攝,錄得適當的色光並不太難,需要大幅度後製的機會較低,不拍RAW檔也無妨。倒是場內的冷暖雙色燈光組合,高速快門拍攝時容易出現光色變化,時冷時暖。幸而這現像只在貼近光源的背景較為明顯,對主體影響不大,相信是場內眾多冷暖燈光被平均化的緣故。連拍速度既成定局,能做到的,就只是拍攝時兩耳不聞機外事,不要因為旁邊相機高速連拍的「嘩 ...... ......」然有聲而影響自信,集中精神把握按動快門的時機,即使只是「拍,拍,拍,拍 ......」的連拍,仍足以捕捉到精彩的時刻。這方面,多年前在運動項目上累積的蹦跑跌踫經驗,亦實實在在的幫了一把。

平衡木

dcf-travel-img-34833

dcf-travel-img-34834

dcf-travel-img-34835

dcf-travel-img-34836

dcf-travel-img-34837

dcf-travel-img-34838

至於定焦鏡不能改變焦距,解決方法就是回歸原始,採用人腳變焦。然而實戰上必須加倍留神,拍攝每組動作之前,先確定人腳變焦通道全無障礙,以免出現比賽場上前後空翻,場下人仰馬翻的精彩場面。

跳馬

dcf-travel-img-34839

dcf-travel-img-34840

除了上述三項器材先天弱點應對方法之外,還有一點值得補充的是背景處理。比賽場地是馬鞍山體育館,只屬市鎮級的場館規模。場館小,背景距離近,加上場館本身的設計,拍攝時難以避開干擾視線的雜物或形狀。初拍時為解決這問題懊惱了好一段時間,後來才發現可以使用較低角度拍攝,以場地高處間隔屏風作為背景,某程度上算是解決了問題。

單槓

dcf-travel-img-34827

dcf-travel-img-34828

dcf-travel-img-34829

dcf-travel-img-34830

dcf-travel-img-34831

dcf-travel-img-34832

至於取材方面,較為集中拍攝騰空動作。一來自知器材與技藝皆未達標,不敢貪大求全;二來希望藉此機會練習掌握動作捕捉的技巧。但亦因如此,忽略了活動範圍較為集中、騰空動作較少的鞍馬及吊環。拍攝最多的是平衡木,除了因為活動範圍有跡可尋,運動員動作小心翼翼,較易捕捉之外,優美動作亦相對較多。遺憾的是高低槓一項因為時間計算有誤,以至遲到錯過了,唯有明年請早。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