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30, 2019

九十後遇上九十前 ─ 鐵路博物館人像拍攝記

 得知小弟有意選點位於大埔的香港鐵路博物館拍攝人像,朋友傳來Whatsapp 提醒,博物館部份正在維修之中。為保證拍攝能夠順利進行,拍攝前的個多星期,特意前往視察。

視察當日天色晴朗,一如朋友所述,部份展區暫停開放,連極具代表性的,又名亞歷山大爵士號的51號柴油電動機車,亦被暫時封存。眼見如此狀態,退堂鼓已隱約敲響。但既然一場來到,即管到處看看,反正之前到此一遊,已是多年之前了。況且,這博物館展出的幾節歷史車廂,對曾經乘坐的人而言,總能帶回歷久常新的回憶。相反,對未曾乘坐過的人而言,除了從可以那些古老的外觀及物料,依稀地嗅到懷舊氣味之外,實在難以想像鐵路電氣化前後兩代列車版本的天淵之別。

可不是嗎?九十後的讀者們,可曾想過列車通過隧道時車箱會漆黑一片、濃烈癈氣從窗外撲面而來?可知道車卡的上落梯級與連接通道,是那樣驚險的非密封式,並且行車時也可以坐滿了人?還有那在車箱中叫賣的小販、像特警般從車外爬窗而入霸位的乘客,以及那放置於路軌之上,被駛過的列車壓至面目全非的硬幣 ……。這一切,隨着九廣鐵路於上世紀80年代初,分階段完成電氣化之後,便徹徹底底地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消失。過程中,大埔墟火車站於1983年遷至現時的位置,舊站隨後被列為法定古蹟,並修建成為鐵路博物館,於1985年正式開放。

不妨坦白,以上關於博物館的發展概略,是小弟從網上抄回來的。事實上,對一位歷史文盲而言,即使身處歷史車廂之中,除了回憶之外,就只有想像,那來這麼多年份的細節。而當天想像的,主要就是車廂中的拍攝。包括是否適宜拍攝、如何拍攝,以至是否有足夠的場景,滿足攝影班同學的拍攝需求。

拿着相機在車廂中左穿右插,假設着模特兒擺甫士的位置、留意着可能存在的獨特拍攝角度 .....。左盤算,右思量,卻依然有未有十足把握。擔心的是,若然拍攝當日維修的部份尚未從新開放,而剛好又遇上天氣不佳,可供方便拍攝的,可能就只有這幾節車廂。直至留意到那個貨卡車廂中的光影,頓然靈光一閃:沒問題,模特兒配上這幾節車廂內的光影,已足夠拍上兩小時。

dcf-travel-img-34997

dcf-travel-img-34998

主意拿定,聽天由命。拍攝當日竟然真的下起大雨,但那又有甚麼問題呢?車箱中的光線雖比晴天明顯暗淡,然而光質不變,依舊迷人。九十後的女生、九十前的車廂,以數碼年代的相機,拍攝數十,以至一百年前的老爺車卡,時代的差距,此刻彷彿只有零距離。無論是眼前景象,還是儲存到記憶咭中的影像,竟然都似曾相識。── 全因為車廂中的回憶,曾經有過這樣的光、這樣的影。

光影,再一次展現永恆的魅力!

dcf-travel-img-34999

dcf-travel-img-35000

dcf-travel-img-35001

dcf-travel-img-35024

dcf-travel-img-35003

dcf-travel-img-35004

dcf-travel-img-35005

dcf-travel-img-35006

話時話,有沒有留意到上面提及的 51 號「柴油電動機車」?一路以來,只知道那是以柴油作為燃料的火車頭。又柴油,又電動,莫非當時已流行 hybrid vehicle?一查之下,果然如此。原來這種機車是以柴油推動發電機,再以電力推動機械裝置運行。沒料到一次人像拍攝,糾正了小弟數十年的錯誤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