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6, 2019

塱原,more than 打雀天堂

相信為數不少的人,最初知道塱原這名稱,是因為2000年的「九廣鐵路落馬洲支線事件」。當時的九廣鐡路公司(後來與地鐵合併成為今天的港鐵)計劃興建落馬洲支線,以舒緩羅湖站漸趨飽和的流量。支線的塱原路段,原設計為高架鐵路,後遭環保團體極力反對,最終改以鐵路隧道方案完成,塱原濕地生態環境得以保留。

伴隨該事件產生的良性副作用,塱原的生態保育備受各方關注,並在保育團體配合政府保育政策的推動下,逐漸變成了人所共知的雀鳥天堂。雀鳥多,愛好拍攝雀鳥的拍友當然亦聞風而至,於是,塱原亦成為了「打雀」天堂。踏入秋冬候鳥季節,每逢週末假日,在這一帶的農田池塘,鳥攝的人比務農的還要多。阡陌之上,鮮見荷鋤的農夫,扛着腳架長炮的拍友倒是不少。

動輒數萬元的長焦鏡頭,安放於穩如泰山的重量級腳架之上,那氣勢,好比蓄勢待發的獵鷹;併發出來的「器場」─ 器材力場 ─ 之強,足以令不少只有普通裝備的拍友望而生畏,不敢踏足塱原。其實,拍雀鳥,不一定要長炮;到塱原,不一定要打雀。

先說打雀。正如拍人像不一定要影大頭,鳥攝也不一定要拍得纖毫畢現,大可因應手上器材的特點加以發揮。就以下圖為例,是以意趣為先。

dcf-travel-img-37293

再多一例。影孤隻單的大鳥翱翔,未必比眾鳥齊飛來得精彩。

dcf-travel-img-37294

除了打雀,塱原確實仍有不少題材值得一拍。首先,這裡本來就是香港現存佔地最廣的濕地農田。到處瓜、菜、稻米,阡陌縱橫,池塘散佈,擁有全港僅見的,開濶無比的農田景觀。

dcf-travel-img-37300

dcf-travel-img-37296

dcf-travel-img-37295

dcf-travel-img-37301

在這裡,大可以直接了當的拍攝寫實風光,但只要略花心思,亦不難發掘出趣味小品。

dcf-travel-img-37298

dcf-travel-img-37297

dcf-travel-img-37299

而在眾多題材之中,不可不提秋天的殘荷。與常見枯萎了的夏荷不同,這裡的殘荷大都是嬌小玲瓏,散落於淺淺的水田當中,頗具小家碧玉的風範。每當晴天午後,陽光映照之下,千變萬化的殘荷倒影,妙趣横生。

dcf-travel-img-37306

dcf-travel-img-37303

dcf-travel-img-37302

dcf-travel-img-37304

dcf-travel-img-37305

之後的日落黃昏,以至暮色蒼茫之時,小小的荷塘更添色光之美,魅力非凡。

dcf-travel-img-37307

dcf-travel-img-37308

提起日落,很多人的心水日落景點,大都是香港境內的名山大川。然而塱原日落景致的特色,卻在於平凡。小弟之見,日落本來就是個不論地點,都可以綻放精彩的題材,塱原的平平無奇,正好突顯這個特點。

dcf-travel-img-37309

dcf-travel-img-37311

dcf-travel-img-37310

以上的介紹,相信多少反映出塱原風光的多樣性,絕對不限於打雀。若然喜歡多方面嘗試的話,更不必囿於寫實。日前一次拍攝,由於上面照片中的一個小荷塘過去已拍過好幾次,一時心血來潮,借助日落後的餘輝,以慢快門配合變焦及搖鏡,拍了幾幅似是而非的彩墨山水,以作自娛,倒也不乏詩情畫意。

dcf-travel-img-37314

dcf-travel-img-37313

dcf-travel-img-37312

這塱原,不只是 more than 打雀天堂,而是 much much more than 打雀天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