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一個人像班作準備,去了九龍寨城公園視察場景。雖然當日沒有模特兒同行,但相機仍裝上窮人恩物 50mm 定焦鏡頭,以便模擬正式拍攝時可以如何取景。由於沒有人物主角,拍場景和拍風景只是一線之差。因此,偶然看到光靚景正,也就順道拍上幾幅。既稱順道,那就當然是不換鏡頭了。一來人懶,換鏡頭麻煩。二來,小弟於底片年代,曾有一段日子經常拍攝幻燈片。幻燈片不可剪裁,拍攝時就得靠變動焦距框出適當取景範圍,久而久之,與變焦鏡頭結下不解之緣。難得可以藉口練習,索性將懶就懶,來一回雖短暫,卻徹底的「範式轉移」,好好地享受一趟定焦50mm 的寨城光影。
50mm 定焦鏡頭,很多時又稱為標準鏡頭。其實這稱號不很準確,嚴格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只能在配合時下稱為全片幅 ( 35毫米片幅 ) 相機使用時才算得是「標準」。須知標準鏡頭的定義,重點在於所拍出的照片,透視感與人眼所見相若。因此,相機的片幅不同,對應的標準鏡頭焦距也不一樣。例如,對應APSC片幅相機的「標準焦距」,大概是35mm。
標準一詞,驟聽起來相當巴閉,地位超然。可是,若問標準鏡頭有何獨特優勢,答案通常卻只是相當標準地將定義重複一遍:拍出的照片與人眼所見相近。當然,亦會有提及光學質素高、光圏大、景深淺、體型小、價錢平等優點。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因為定焦鏡頭結構相對簡單,從而得出的副產品。
曾幾何時,在遠古的菲林單反年代,標準镜頭是購買相機時的標準配置。但隨着科技進步,以及攝影喜好的轉變,標準鏡頭的超然地位,已大不如前。
首先說靈活性。定焦與變焦之爭,市場的選擇最具說服力。隨着變焦鏡頭質素日漸提高,現時伴隨相機配套售賣的 kit lens,若非全部,也絕大部份是變焦鏡,而且變焦範圍愈來愈大。定焦鏡頭遠不及變焦鏡頭方便取景,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這情況在香港尤其明顯,因為拍攝場地狹窄擠迫的多,廣闊開揚的少,以定焦鏡頭拍攝,一方面難以避開多餘的景物,另一方面,亦因為走位無從,不能施展人腳變焦,以框出洽當的場景範圍。
其次是透視感。攝影喜好的改變,將透視感與人眼相若這一項,由優點變成缺點。時下的攝影作品,流行嘩眾取竉,色光味精、超凡視角、後製特技大行其道。體現於鏡頭運用方面,超廣角、魚眼、波波(反射鏡)之類能拍出誇張,特別、非一般效果的鏡頭,成為了某些拍友所追捧的必殺工具。每當靈感匱乏、創意閉塞之時,取而用之,頓然與別不同,當收立竿見影之效。反觀標準鏡頭,便沒有這般的神效了。
以上提及的標準鏡頭弱點,在拍攝主體明確的題材時,例如人像之類,問題沒那麼明顯,反而可以突顯定焦鏡頭大光圏、淺景深優勢。然而拍攝一般的風景題材,既要在平實的透視中顯出不平凡,又要在焦距限制之下對景物作出適當取捨,那就不見得是簡單的事情。因此,對一些長期慣用變焦鏡頭,又或者愛用誇張焦距的拍友而言,以定焦鏡頭,標準焦距進行拍攝,即使算不上嚴苛的考驗,也不失為絕佳的練習。
這回 50mm 定焦鏡頭拍攝練習,為了使拍出的畫面,不會因為透視「標準」而流於平淡,主要採用了兩種手法。首先是盡可能使用大光圏,並在適當的情況下納入誇張的前景,以景深效果加強畫面的深度。其次是刻意運用不同的光照,包括強光、逆光、柔光,當然還有隨之而來的不同陰影效果,務求能為平凡的畫面增添對比與階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