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2, 2021

關聯對比與呼應 ── 踏出畫意第二步

 前文《 新田新荷新意思 ── 踏出畫意第一步》介紹過以側寫的方式拍攝荷花,帶出畫意效果。並建議利用具體存在的色光為切入點,取代以何花為視覺重心的直觀拍攝方法,從而體會何謂側寫。本文繼續討論另一種能為照片注入畫意的側寫方式。大致而言,是透過適當的取材、適當的畫面舖排,觸發觀者聯想,以達傳情達意之效。

或者未掌握這種手法的人會有所懷疑:觸發聯想?傳情達意?街頭拍攝陋巷中一位佝僂的拾荒老婆婆,關心弱勢之情、控訴社會之意,溢於言表。但假若拍攝的對像是「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荷花,得咩?點搞?

當然可以,且看一例。

dcf-travel-img-43490

主體與陪體、淸晰與模糊、青綠與粉紅、近與遠、剛與柔、虛與實。簡簡單單的組合,卻不乏對比。當中花瓣落盡的蓮蓬,與盛放的荷花,這樣的畫面能觸發甚麼樣的聯想,也不用多花筆墨形容了吧?枯榮、生死、今非昔比 ...... 。富有想像力的讀者,或者可以列出更多。而這樣的取材,這樣的佈局,不正是為畫面注入了視覺以外的內容或意思嗎?

類似的表現手法,可以稱之為呼應。在此例之中,就是以主體蓮蓬與失焦的荷花互相呼應。呼應手法之運用,可見於不同的文藝作品。寫文章,經常都提及要首尾呼應。繪畫,尤其是國畫,呼應也是畫面中的常客。然而攝影圈中,畫意沙龍派除外,其餘的似乎都較少提及呼應。其實營造呼應,是為畫面注入情感意思的有效方法。

呼應之妙,在於可以在畫面中呈現關聯,建立互動,從而觸發聯想。尤其當呼應的各方都是實物,觀者產生聯想的機會就更大。例如,畫面中只是一團粉紅和一團青綠,觀看的人可以聯想的未必太多。但倘若換上一朵荷花與一片荷葉,便較容影令人聯想到某種的內容。如果當中的實物,是帶有象徵意義的話,就不單只容易觸發聯想,更可能會呈現某種的引導性。上例中的呼應,正是如此。

再多看幾例。以下四圖都是類似地以色彩、虛實、遠近、大小等對比呈現呼應。事實上,這也是極常見亦很有效的手法。但與前例不同,選材的象徵性沒那麼明顯。象徵性偏弱孰好孰壞,見仁見智;引導性少了,然而想像空間卻更廣闊。

dcf-travel-img-43491

dcf-travel-img-43492

dcf-travel-img-43493

dcf-travel-img-43494

需要一提,對比手法,以至一些維持畫面均衡的手段,往往都與呼應混為一談。有些人認為畫面中的的色彩對比,以至數個形體位置安排產生的視覺均衡,都可以視為呼應,小弟對此不以為然。無可否認,畫面中的呼應,很多時都以對比的方式呈現,然而兩者其實有頗大的分別。當中主要的分別在於,對比強調的是差異,呼應重視的是關聯與互動,以至由此而來,超出視覺範圍的聯想。小弟愚見,對比與均衡,本來已有着相當清晰的意義,換上呼應的稱號,反覺含糊其詞。從以下幾例,可見即使有了對比與均衡,呼應之是否存在,強弱與否,以至能否傳情達意,並非必然。

dcf-travel-img-43498
▲ 畫面看起來算是賞心悅目,然而看不出甚麼呼應。

dcf-travel-img-43497
▲ 對比手法與之前幾例相似,然而荷花與蓮蓬體態右傾,與兩朵荷花的對角方向不符,有點貎合神離。

dcf-travel-img-43495
▲ 紅與綠、實與虛、花與葉,失焦荷葉形成的光影線條也相當吸引,亦營造出深遠感覺。
視覺上的呼應是成立的,然而能夠觸發甚麼聯想,要視乎觀者的想像。

dcf-travel-img-43496
▲ 荷花朝上生長,流水及光線由上而下。左右上下互動,就視覺而言,這是很好的呼應示例。
但跟上例一樣,沒有明顯可以觸發聯想的元素。

如果覺得以上提到的「超出視覺範圍」難以理解,不妨思考一下以下兩個例子。先想像一幅照片,拍的就只是左邊一片黑,右邊一片白。很明顯這畫面在視覺上呈現強列對比,然而可以稱之為呼應嗎? 另一例子,照片記錄的是兩人在激烈吵架。無需導賞,不用解說,不用講究色光構圖,場景中的你來我往,炒蝦拆蟹,互相呼應,已是躍然紙上。

dcf-travel-img-43499
▲ 網上圖片。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先生的作品。 呼應何在?無需多言。

呼應之存在雖非必然,但反過來,卻可營造。再看以下兩組例子。

dcf-travel-img-43500

dcf-travel-img-43501
▲ 上圖整朵荷花一目了然,主角分明。手法平舖直敘,看不出有何呼應。
下圖改為只取荷花局部,突顯了花與葉的關聯,呼應因而成立。

dcf-travel-img-43502

dcf-travel-img-43503
▲ 上圖兩朵荷花與上方荷葉略呈呼應,但不明顯。
下圖將天空也納入畫面,上下內外呼之欲出,甚至可以引發「外面世界」的聯想。

無論是畫面中呈現的光影,還是藉照片中的景物營造呼應,引發聯想,都同樣可以避免照片流於單刀直入,一目了然,從而達到側寫之效,為觀者提供想像的空間。有了空間,照片就不只是一個平面,而是有深度的作品。若然照片可以看出弦外之音,觀賞的角度,更不囿於視覺上的美麗愉悅,而是進一步可以細味畫中之意。換言之,升呢了!

 

相關文章 -
路邊拾遺 ─ 莫名其妙的新田荷塘
新田荷花池發現的邂逅
估佢唔到的驚喜 @ 新田荷塘
估佢唔到的考驗 @ 新田荷塘
新田荷塘五月天
荷塘日當午
新田新荷新意思 ── 踏出畫意第一步








星期五, 6月 11, 2021

逆時車站 ── 堆砌街頭風

 上月初,與 model H 商議選擇人像攝影班主題及地點,她二話不說,便提出了當時正在置地廣場 Belowground 擺設的打咭熱點「逆時車站」。

dcf-travel-img-43451

小弟雖然唔係順德人,但又總係順得人,只要可行,冇乜所謂。但「逆時車站」絕對不是適合班組進行的地點,只好禮貎地否決,並建議了另一方案。根據這方案,若然天公造美,不但可以拍到日落景致,還可以讓 H 展露兩手爵士舞功。

到了臨近拍攝之日,循例要確定一下服飾造型。H Whatsapp 傳來了她的選擇,相片之外,還加上一句:諗緊着呢件上衫加西裝褸。

小弟一看穿搭配套,頓生疑問:怎麼和之前約定的方案不大吻合?一問之下,原來雖則之前她是同意了小弟的建議,但可能是潛意識作祟,還是念念不忘「逆時車站」。她的心意,實在比司馬昭的還要昭然若揭,試問又怎好意思否決呢?於是另加專場,拍攝 Belowground 「逆時車站」。

dcf-travel-img-43452

dcf-travel-img-43453

這「逆時車站」(Time Travel)展覽,據說創作靈感來自 1980 年的經典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由幾位藝術家操刀,將展覽場地打造成為充滿街頭塗鴉文化與懷舊氣息的紐約地下鐵車站,讓參觀者置身其中,會有着重返美國街頭藝術蓬勃發展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感覺。請留意,── 是重返。

如何重返?H 是 00 後,年齡上絕對沒有重返的資格。而小弟,年資足夠有餘,但地理上不合格。說來失禮,紐約未去過;紐約地鐵,當然也沒乘坐過。換言之這次拍攝,攝影師、model、場景主題,三者似乎是個錯誤的組合。

dcf-travel-img-43454

dcf-travel-img-43455

或者有人認為這並無不妥,然而小弟之見,攝影不同影相,拍攝有別打咭。假如只是在這「逆時車站」打咭,一個萬用 V 字手勢已解決所有問題。但若然要拍出那種感覺,那種味道,攝影師與 model,最好能夠在主題方面,找到某種的共識,相似的共鳴。這可說是拍攝演繹的基礎,有了這基礎,model 就可以好好地「演」,攝影師亦可以好好地「繹」。

dcf-travel-img-43456

dcf-travel-img-43457

幸而「錯誤的組合」只是個表像,原來在這 Belowground 中,仍然可以找到三者的 common ground。

所指的 common ground,就是街頭風。車廂滿是花哩花碌的塗鴉;舉手投足有點爛撻撻;表情目光流露幾分頽廢、不滿、不屑,以至叛逆;這樣的街頭 feel 到底有甚麼吸引之處?不欣賞的人很難明白。然而對喜歡的人而言,就不外乎兩個字,── 型、帥。

dcf-travel-img-43458

這街頭風題材本來就是 H 的選擇,她要投入處境、表現情緒,肯定不會太難。至於小弟,作為攝影師,絕對明白要麼不拍,要拍,就要入型入格。更何況,小弟也曾年輕過,想當年,對街頭文化亦有過某程度的嚮往。雖未有街頭塗鴉,卻試過穿上用彩色箱頭筆畫到古靈精怪,衫尾袖口故意剪至參差不齊的裇衫,在繁忙的銅鑼灣招搖過市。當年,正是八十年代。而地點,則是「紐約」戲院附近。

dcf-travel-img-43459

dcf-travel-img-43460

如此一來,八十年代、紐約、街頭文化,幾個主要元素都具備了,common ground 足夠堅實了吧?還等些甚麼?立即行動;擺甫士,按快門。


星期五, 6月 04, 2021

郵輪碼頭沒郵輪,但有光

 Photography 就是以光作畫,學攝影而對光線缺乏認識,就有如學畫畫而不懂顏料,近乎匪夷所思,然而這現像確實存在。

dcf-travel-img-43403

閃光燈基礎班中,少不了要介紹光的屬性,而在討論過程中不難發現,即使習攝相當時日的業餘拍友,對光線的認識依然不多。舉例說,若問光質軟硬之分,總有大半的人無言以對,能答上的,又有近半理解錯誤。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弱光就是軟光,強光就是硬光,而不知道關鍵在於陰影的模糊與清晰。由此延伸,往往又會進入另一誤區,以為硬光必然反差強,軟光一定反差弱,而不知道還要留意光源的數量、方向,以至亮度比例。

這現象存在的原因,相信與業餘習攝大都從現場光入手有關。現場光的一大好處,是 what you see what you shoot,效果基本可以預見,不用靠估 (當然,能否用相機留得住是另一回事)。亦因如此,以致不少人以為現場光攝影,只要見光影光,適當記錄正合吾意的光影,又或者懂得如何找尋所需要的光照效果,便足以行走江湖。其實抱有這種想法,多少意味着對光線的理解,依然停留於表面觀察的層次,遠非足夠。

可以這麼說:只懂得拍攝眼前所見的光影,是一種浪費;唯有對光線有更深入的認識,才可以充份發揮光影演繹的潛能,展現光影魅力。首先,對不同照明的廣泛認識,有助應對不同的光照,適應力比人強。其次,若然對一種照明了解深入,就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之中,拍出不同的效果,可塑性比人高。此外,只要明白某種光照效果如何形成,就可以預計光效出現的可能性,拍攝的機會當然比人多。日前到啟德郵輪碼頭選景拍攝人像,就是一個相當實在的例子。

這其實是小弟首次踏足啟德郵輪碼頭。剛到埗,落小巴,就被眼前的一片亮光所吸引,於是趨前察看。原來這郵輪碼頭的主建築,由地下 G/F 起計,到頂層 R/F 天台花園,總共有四層,當中有一個大型天井,當時所見的,就是從頂層照到地面的亮光。

dcf-travel-img-43404

dcf-travel-img-43405

既然是天井,光線主要就是由上而下,方向明顯。而天井的頂部,是半透明的玻璃天幕,儼然一把巨大的柔光傘,致使天井內的光線散射,形成了所謂單向柔光 (directional soft light) 的照明效果。

dcf-travel-img-43406

光向單一,被照景物必然大明大暗,反差明顯,但同時又因為柔光之故,明暗之間不失漸變的過渡。這種光影格局,非常適合強調氣氛的拍攝演繹。事實上,好些拍得又型又酷的燈光人像,就是只用一燈,配上適當的控光裝置來創製類似的光效拍攝而成。

dcf-travel-img-43407

dcf-travel-img-43408

dcf-travel-img-43410

dcf-travel-img-43411

意料之外的發現,一下子明確了當天選景的探索方向。從地下沿天井往上望,除了停車場橙黃的燈光之外,亦有不少的玻璃建築構件,心想:圍繞這天井的樓上各層,光影方面,應該也有不少可用之材吧?果然不出所料,這種極富戲劇性的光影,不限於地下專有,受惠於這天井及玻璃幕牆的設計,對上的兩層,只要是靠近這天井旁邊的光線,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有着這種單向柔光的特質。

dcf-travel-img-43413

dcf-travel-img-43414

dcf-travel-img-43415

dcf-travel-img-43416

dcf-travel-img-43417

而部份的位置,更混合了色溫偏暖的人造光源。再加上藍綠色玻璃幕牆的反射,幾何線條與形狀同樣明顯的金屬建構,使這不見經傳的地方,變成了色光質感異常豐富的拍攝場地。

dcf-travel-img-43418

dcf-travel-img-43419

dcf-travel-img-43420

有了這重大發現,連忙 Whatsapp 知會 model。而對衣着穿搭頗有專業見地的她,拍攝時亦相應地選擇了黑色的長裙。如此配襯,似乎又把拍攝效果提升了一個層次。

新冠疫情中的郵輪碼頭,冷冷清清,遊人疏落。但即使沒有郵輪,仍然是一個碼頭。類似地,photograph 沒有了 graph,仍然是 photo。但要是沒有 photo,餘下來的 graph,又算得是甚麼呢? 哈哈!這類比實在太黐線!

本文 model

dcf-travel-img-43439

ig : ho_sin_ting
fb : sin ting ho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