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就是以光作畫,學攝影而對光線缺乏認識,就有如學畫畫而不懂顏料,近乎匪夷所思,然而這現像確實存在。
閃光燈基礎班中,少不了要介紹光的屬性,而在討論過程中不難發現,即使習攝相當時日的業餘拍友,對光線的認識依然不多。舉例說,若問光質軟硬之分,總有大半的人無言以對,能答上的,又有近半理解錯誤。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弱光就是軟光,強光就是硬光,而不知道關鍵在於陰影的模糊與清晰。由此延伸,往往又會進入另一誤區,以為硬光必然反差強,軟光一定反差弱,而不知道還要留意光源的數量、方向,以至亮度比例。
這現象存在的原因,相信與業餘習攝大都從現場光入手有關。現場光的一大好處,是 what you see what you shoot,效果基本可以預見,不用靠估 (當然,能否用相機留得住是另一回事)。亦因如此,以致不少人以為現場光攝影,只要見光影光,適當記錄正合吾意的光影,又或者懂得如何找尋所需要的光照效果,便足以行走江湖。其實抱有這種想法,多少意味着對光線的理解,依然停留於表面觀察的層次,遠非足夠。
可以這麼說:只懂得拍攝眼前所見的光影,是一種浪費;唯有對光線有更深入的認識,才可以充份發揮光影演繹的潛能,展現光影魅力。首先,對不同照明的廣泛認識,有助應對不同的光照,適應力比人強。其次,若然對一種照明了解深入,就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之中,拍出不同的效果,可塑性比人高。此外,只要明白某種光照效果如何形成,就可以預計光效出現的可能性,拍攝的機會當然比人多。日前到啟德郵輪碼頭選景拍攝人像,就是一個相當實在的例子。
這其實是小弟首次踏足啟德郵輪碼頭。剛到埗,落小巴,就被眼前的一片亮光所吸引,於是趨前察看。原來這郵輪碼頭的主建築,由地下 G/F 起計,到頂層 R/F 天台花園,總共有四層,當中有一個大型天井,當時所見的,就是從頂層照到地面的亮光。
既然是天井,光線主要就是由上而下,方向明顯。而天井的頂部,是半透明的玻璃天幕,儼然一把巨大的柔光傘,致使天井內的光線散射,形成了所謂單向柔光 (directional soft light) 的照明效果。
光向單一,被照景物必然大明大暗,反差明顯,但同時又因為柔光之故,明暗之間不失漸變的過渡。這種光影格局,非常適合強調氣氛的拍攝演繹。事實上,好些拍得又型又酷的燈光人像,就是只用一燈,配上適當的控光裝置來創製類似的光效拍攝而成。
意料之外的發現,一下子明確了當天選景的探索方向。從地下沿天井往上望,除了停車場橙黃的燈光之外,亦有不少的玻璃建築構件,心想:圍繞這天井的樓上各層,光影方面,應該也有不少可用之材吧?果然不出所料,這種極富戲劇性的光影,不限於地下專有,受惠於這天井及玻璃幕牆的設計,對上的兩層,只要是靠近這天井旁邊的光線,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有着這種單向柔光的特質。
而部份的位置,更混合了色溫偏暖的人造光源。再加上藍綠色玻璃幕牆的反射,幾何線條與形狀同樣明顯的金屬建構,使這不見經傳的地方,變成了色光質感異常豐富的拍攝場地。
有了這重大發現,連忙 Whatsapp 知會 model。而對衣着穿搭頗有專業見地的她,拍攝時亦相應地選擇了黑色的長裙。如此配襯,似乎又把拍攝效果提升了一個層次。
新冠疫情中的郵輪碼頭,冷冷清清,遊人疏落。但即使沒有郵輪,仍然是一個碼頭。類似地,photograph 沒有了 graph,仍然是 photo。但要是沒有 photo,餘下來的 graph,又算得是甚麼呢? 哈哈!這類比實在太黐線!
本文 model
ig : ho_sin_ting
fb : sin ting 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