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2, 2021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在九龍寨城公園的「衙府」拍了一幅漢服人像,環境服飾古雅之餘,人物亦若有所思,遂有題上詩文附庸風雅之意。奈何材疏學淺,苦思整天,半句未成,唯有上網求助。而網絡大神亦從善如流,有求即應,片刻得詩如下:

昨夜霜風渾無處,問公何事空不語;
萬事千鍾花白酒,朝來庭下已無書。

dcf-travel-img-44432

簡單四句,流露陣陣落寞傷感,絲絲唏噓慨嘆,教人感到悵然惘然。詩文與照片並列,一下子,意境彷彿提升到另一層次。

人們對攝影作品評頭品足之時,意境通常都會在考慮之列。可是,何謂意境?意境如何營造?…… 這些問題不易回答,然而以上的小詩,或者可以帶來半點啟發。不妨坦白,此詩其實是將蘇軾的《行香子 · 秋與》中的文字,分拆堆砌,改編組合而成。原文如下: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
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昨夜霜風、成千上萬、又花又酒;空不語、已無書 ......,無需細寫內容,只憑此等文字語意,便散發出悲愁之情,讀之不難感受到主人翁的心事重重。刻意納入原文的「朝來庭下」,為的是與相片場景吻合,更顯詩影交輝。如是者,意境氛圍蓋過一切,即使詩文內容其實空洞無物,不知所謂,體制格律亦不合常規,然而已收騙人於無形之效。

由此惡搞例子可見,意境營造之道,重大意不拘小節,多抽象而少具體。至於當中大意與細節,抽象與具體,孰多孰少,是否恰到好處,能否取得均衡,就視乎作者的功力了。仍以前文 (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 提及的羅大佑作品《童年》為例,取材停在鞦韆上的蝴蝶,一下子便凝住了平常印像中充滿動態的兩種東西,寧靜意境油然而生。假如手多多再花筆墨描繪細節,改作諸如「一隻色彩斑斕的裳鳯蝶,懶洋洋地停留在油漆已呈剝落的鞦韆板上」那樣的文字,讀者看到的就只是裳鳯蝶與鞦韆板,再難以透過兩者去想像、感受那彷彿凝固了的靜謐。

文字如此,影像又如何?道理還是一樣。為甚麼高手拍照刻意朦朧?為甚麼黑白照片攝人心魄?當中的靈丹妙藥,就是抽像。略去細節,從現實中抽離,為觀者提供想像的空間。

有人會問:為甚麼我也拍得朦朧,也拍黑白,但就是沒意境?那是因為除了空間,還必須有想像的基礎。《童年》一例中,若然蝴蝶鞦韆都沒有了,那來想像?又例如上面的詩文,惡搞之餘,從原文之中抽取哪些字詞,如何堆砌,還是要花點心思。說到底,意境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取景不當,引導不得其法,更多的想像空間,到頭來還只是個空間。

簡單歸納,營造意境離不開「寫意三件事」:適當取材、巧妙堆砌、引導想像。拍攝時選取具有像徵意義、能配合主題表現的素材,運用構圖技巧,將素材在畫面上安插鋪排,旨在引導觀者發揮想像,從而感受到視覺以外更高的境界。

相關文章 -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