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30, 2022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相片的後期製作,到底應否,又或者是否,存在着甚麼樣的底線,可以去到幾盡,一路以來,都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

簡單舉個例子。甲乙二人到海邊拍攝風景,取景範圍的碎石灘上,有三幾個廢棄飲品盒。甲有理冇理,拍咗先算,後期 P 圖完成。而乙則選擇現場即時移除才拍攝。以現今修圖軟件的能力,最後得出的照片,除非擁有科學鑑證級的判別知識,否則是難以分辨出來。或者有人認為前者是對現實記錄作出干預,可是回心一想,後者現場移除,豈不是直接干預現實?更加不可饒恕!

dcf-travel-img-45220
Photoshop 的濾鏡功能加上圖層混合模式,可以創製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拍攝期間的干預,何止於此。動用閃光燈、慢快門、pan 鏡、多重曝光 ……,以至簡單如加添濾鏡,都是對現實影像的干預。雖然手法層出不窮,但是目標一致,為的是改變現狀,原因是不滿現實。有人會認為,那些都是為照片加強藝術表現力的拍攝方法。小弟認同,然而以後期製作達到目的,又何嘗不是?

dcf-travel-img-45221
以柔光混合模式疊上紋理,為照片添加質感。

或者又有人認為,大幅度的明暗色彩改動可以接受,底線是不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然而又有否留意到,不少公認的大師、沙龍「世界十傑」,傳世作品都不乏改頭換面的雜錦合成。

dcf-travel-img-45225
模糊收藏館中的光圏模糊,朦朧之餘,還可模擬散景亮光

從底片年代開始學習攝影,小弟經歷過攝影歷史中的黑暗時期。黑暗,是因為人們放棄了黑房。快速沖印技術面世,把業餘攝影帶進了「有拍攝、冇後製」的年代。直至攝影數碼化,這現像才得以扭轉過來。或許受此影響,雖然自己在拍攝風格方面偏向寫實,但對於數碼暗房編修後製,不但接受,甚至是某程度的渴求。事實上,最初接觸 Photoshop 時,還未擁有第一台數碼相機,當時的主要用途,就是處理從底片掃瞄得出的數碼影像。

dcf-travel-img-45223
以濾光混合模式疊上亮斑,為照片添上氣氛。

無意為 Photoshop 賣廣告,但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除了得到需要的影像效果之外,更從中學到不少攝影理論。底片年代,攝影書藉關於曝光、色彩的論述,頗有點像古時的師傅教徒弟,佢有佢講,你有你聽,能否掌握,就看你悟性有多高。然而數碼年代的修圖軟件,儼然就是「道成肉身」,每個功能背後,都是毫不含糊的攝影科學,這無疑對學習攝影有莫大的幫助。

dcf-travel-img-45224
濾鏡收藏館中的水彩筆觸,直接注入仿畫效果。

回想起來,自己也曾就相片編修定下過某種的原則,某樣的底線。但隨着編修軟件的功能改進,展現的創作空間愈加廣闊,先前的原則底線,若非模糊,就是後撤;假如仍未放棄的話!至少,在半封城的日子裡,翻出些舊照片,作些實驗性的胡亂編修,既當學習,亦可自娛,算不得是罪過吧?

相關文章 -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星期四, 3月 10, 2022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為何自己拍的照片總不及人家拍的美?相信為數不少的攝影愛好者,都曾經提出類似的問題。可能的答案肯定不少,不同的人,不同的攝影造詣、拍攝不同的題材,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但若然要數當中最大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應該離不開審美能力的高低。只要稍為分析一下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便可知此說合理。先說明一點,以下的討論暫時撇開主觀性極高的攝影創作,例如觀念攝影,因為那類作品的美,可能超出常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一般而言,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選景、取景、拍攝、後製四大步驟。受某景物觸動或啟發,決定進行拍攝,是為選景。於選定的景物中,透過相機的觀景器框選當中的某部份,是為取景。根據景物的特點,選定光圏、快門、感光度,以至其他的攝影參數,配合特定的拍攝技巧 (例如燈光佈置、重曝、搖鏡等等),按動相機快門進行曝光,記錄影像,是為拍攝。將拍攝得來的原影像,作出各式各樣的編修更改,以達至所要求的效果,是為後製。

dcf-travel-img-45018
能否於某個場景之中發現美?

而貫串於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影響到作品能否呈現美感的重要因素,離不開作者於各大步驟中的處理能力。簡單劃分,其實就只三項:審美眼光、器材操作、編修技巧。懂得判斷甚麼是美甚麼是不美,是為具備審美眼光。器材操作則關乎諸如選用焦距、曝光設定、對焦控制等等的運用是否純熟。至於編修技巧,當然是指後期製作的能力。

dcf-travel-img-45019
能否以特定的拍攝方式,呈現場景中的美?

再進一步思考三大技能於四大步驟之中所擔當的角色,不難看出,審美眼光在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不但介入最多,而且地位超然。首先,四大步驟之中,選景、取景、後製,三項都與審美直接相關。餘下來的拍攝,表面看只是純粹技術操作,其實過程中各種設定的選擇,同樣以配合作品的審美判斷為依歸。由此可見,照片能否拍得美,審美功力之高低,至為關鍵。

dcf-travel-img-45020
能否透過後期製作,進一步強化美的呈現?

分析至此,本文標題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不妨一問:我們對美的認識有多少?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研習審美的時間,與探求其他攝影相關知識資訊的時間,比例又是多少?準確的數值難以量度,然而類似以下的例子,應該相當普遍:十年「影齡」,用過 (借用也算數,不必全權擁有) 的相機三四個、鏡頭十來枝;不同牌子型號互相比較不下數十遍;實拍出動次數起碼幾百,總時數肯定過千 ……。資源委實花了不少,然而當中有多少是投放於美術鑽研之上?

攝影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可能是除了襯衫扮靚佈置家居以外最普及的藝術。既是普及,就不能對參與其中的人有太多的要求。然而當某時某日,忽然有意識地反躬自問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那麼,對審美能力的自我要求,也應當同步提升一點點了吧?


相關文章 -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