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10, 2022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為何自己拍的照片總不及人家拍的美?相信為數不少的攝影愛好者,都曾經提出類似的問題。可能的答案肯定不少,不同的人,不同的攝影造詣、拍攝不同的題材,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但若然要數當中最大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應該離不開審美能力的高低。只要稍為分析一下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便可知此說合理。先說明一點,以下的討論暫時撇開主觀性極高的攝影創作,例如觀念攝影,因為那類作品的美,可能超出常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一般而言,攝影作品的產生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選景、取景、拍攝、後製四大步驟。受某景物觸動或啟發,決定進行拍攝,是為選景。於選定的景物中,透過相機的觀景器框選當中的某部份,是為取景。根據景物的特點,選定光圏、快門、感光度,以至其他的攝影參數,配合特定的拍攝技巧 (例如燈光佈置、重曝、搖鏡等等),按動相機快門進行曝光,記錄影像,是為拍攝。將拍攝得來的原影像,作出各式各樣的編修更改,以達至所要求的效果,是為後製。

dcf-travel-img-45018
能否於某個場景之中發現美?

而貫串於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影響到作品能否呈現美感的重要因素,離不開作者於各大步驟中的處理能力。簡單劃分,其實就只三項:審美眼光、器材操作、編修技巧。懂得判斷甚麼是美甚麼是不美,是為具備審美眼光。器材操作則關乎諸如選用焦距、曝光設定、對焦控制等等的運用是否純熟。至於編修技巧,當然是指後期製作的能力。

dcf-travel-img-45019
能否以特定的拍攝方式,呈現場景中的美?

再進一步思考三大技能於四大步驟之中所擔當的角色,不難看出,審美眼光在整個相片產生過程之中,不但介入最多,而且地位超然。首先,四大步驟之中,選景、取景、後製,三項都與審美直接相關。餘下來的拍攝,表面看只是純粹技術操作,其實過程中各種設定的選擇,同樣以配合作品的審美判斷為依歸。由此可見,照片能否拍得美,審美功力之高低,至為關鍵。

dcf-travel-img-45020
能否透過後期製作,進一步強化美的呈現?

分析至此,本文標題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不妨一問:我們對美的認識有多少?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研習審美的時間,與探求其他攝影相關知識資訊的時間,比例又是多少?準確的數值難以量度,然而類似以下的例子,應該相當普遍:十年「影齡」,用過 (借用也算數,不必全權擁有) 的相機三四個、鏡頭十來枝;不同牌子型號互相比較不下數十遍;實拍出動次數起碼幾百,總時數肯定過千 ……。資源委實花了不少,然而當中有多少是投放於美術鑽研之上?

攝影是一種普及的藝術,可能是除了襯衫扮靚佈置家居以外最普及的藝術。既是普及,就不能對參與其中的人有太多的要求。然而當某時某日,忽然有意識地反躬自問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那麼,對審美能力的自我要求,也應當同步提升一點點了吧?


相關文章 -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