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的後期製作,到底應否,又或者是否,存在着甚麼樣的底線,可以去到幾盡,一路以來,都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
簡單舉個例子。甲乙二人到海邊拍攝風景,取景範圍的碎石灘上,有三幾個廢棄飲品盒。甲有理冇理,拍咗先算,後期 P 圖完成。而乙則選擇現場即時移除才拍攝。以現今修圖軟件的能力,最後得出的照片,除非擁有科學鑑證級的判別知識,否則是難以分辨出來。或者有人認為前者是對現實記錄作出干預,可是回心一想,後者現場移除,豈不是直接干預現實?更加不可饒恕!
Photoshop 的濾鏡功能加上圖層混合模式,可以創製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實拍攝期間的干預,何止於此。動用閃光燈、慢快門、pan 鏡、多重曝光 ……,以至簡單如加添濾鏡,都是對現實影像的干預。雖然手法層出不窮,但是目標一致,為的是改變現狀,原因是不滿現實。有人會認為,那些都是為照片加強藝術表現力的拍攝方法。小弟認同,然而以後期製作達到目的,又何嘗不是?
以柔光混合模式疊上紋理,為照片添加質感。
或者又有人認為,大幅度的明暗色彩改動可以接受,底線是不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然而又有否留意到,不少公認的大師、沙龍「世界十傑」,傳世作品都不乏改頭換面的雜錦合成。
模糊收藏館中的光圏模糊,朦朧之餘,還可模擬散景亮光。
從底片年代開始學習攝影,小弟經歷過攝影歷史中的黑暗時期。黑暗,是因為人們放棄了黑房。快速沖印技術面世,把業餘攝影帶進了「有拍攝、冇後製」的年代。直至攝影數碼化,這現像才得以扭轉過來。或許受此影響,雖然自己在拍攝風格方面偏向寫實,但對於數碼暗房編修後製,不但接受,甚至是某程度的渴求。事實上,最初接觸 Photoshop 時,還未擁有第一台數碼相機,當時的主要用途,就是處理從底片掃瞄得出的數碼影像。
以濾光混合模式疊上亮斑,為照片添上氣氛。
無意為 Photoshop 賣廣告,但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除了得到需要的影像效果之外,更從中學到不少攝影理論。底片年代,攝影書藉關於曝光、色彩的論述,頗有點像古時的師傅教徒弟,佢有佢講,你有你聽,能否掌握,就看你悟性有多高。然而數碼年代的修圖軟件,儼然就是「道成肉身」,每個功能背後,都是毫不含糊的攝影科學,這無疑對學習攝影有莫大的幫助。
濾鏡收藏館中的水彩筆觸,直接注入仿畫效果。
回想起來,自己也曾就相片編修定下過某種的原則,某樣的底線。但隨着編修軟件的功能改進,展現的創作空間愈加廣闊,先前的原則底線,若非模糊,就是後撤;假如仍未放棄的話!至少,在半封城的日子裡,翻出些舊照片,作些實驗性的胡亂編修,既當學習,亦可自娛,算不得是罪過吧?
相關文章 -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