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葉叢中,隱約可以察覺到一些動靜。肯定不是風吹,更不可能是草動,因為這位置距離地面一米有多,而且周圍沒有長草。定晴再看,那不正是蜘蛛細長的節肢嗎?連忙拿起手中鏡頭,對準位置,扭動對焦環,於是,那傢伙便幽靈般展現於對焦屏上。「蜘蛛網附近,大機率能夠找得到蜘蛛」,小弟這聰明的邏輯推論,就好比蜘蛛網那樣高效,讓獵物束手就擒。
只不過,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道這傢伙叫做長腳盲蛛,壓根兒不是真正的蜘蛛,而且不吐絲,也就不會結網。小弟的所謂聰明推論,只不過是偶然巧合。
無論如何,當初在取景器中看清楚這小傢伙,頓時驚為天「人」。纖幼長腿,徐徐而行,舉止優雅,與其說像幽靈,不如說更似仙子。若然不喜歡古典浪漫想像,也可以聚焦於那結構緊密,仿若機械裝置的驅體,於是乎,又似是來自天外的星空戰車。形像可塑性高,拍攝演繹方式便沒有理由拘謹單一。既然還未準備好閃光燈,於是先來幾幀自然光快拍。咔嚓咔嚓咔嚓 ……,幾下連拍,影像立成。小弟孤陋寡聞,自覺是有史以來,首度面世的長腳盲蛛畫意作品。
聚精會神拍攝之際,不知何時哪裡又竄出一個伙伴出來湊熱鬧,那一前一後的架式,頗具戰鬥意味,立時聯想到科幻片中的星戰場面,於是後製時將本來大自然的綠,換上超現實的藍,來個具電影感的橙藍色調。
這次郊外拍攝,主要目的是拍些昆蟲微距照片,尤其是一些應用閃燈照明的,作為攝影班示範之用。 拍攝昆蟲,由於應對現場光線不足,以及動輒用上細光圏以取得更大景深範圍兩大問題,很多時都需要用上閃光燈或者其他種類的人工照明。然而稍有經驗的都會知道,人工照明並非隨便一照就明,如何佈置、塑造光效,至為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柔、離二字。柔就是柔光,離,就是離機打光。
柔光是要避免拍出生硬難看的影子。要做到柔光相當容易,只在鏡頭的前端,裝上一塊半透明的柔光板,散射來自相機的閃燈光便可以;數十元有交易,自製也不難。至於離機閃燈,為的是提供不同光向選擇,技術上較為複雜。雖然市面也有多種現成產品,然而不一定好使啱用,主要是欠缺靈活性,在枝葉繁多的環境中,難展身手。況且對業餘攝影人而言,添置太過專業的器材,用得少,划不來。因此,小弟還是一貫草根作風,以機頂閃燈配上反光罩,以無線引閃方式,一手持燈一手持機,手騰腳震地趨近拍攝。如此方式拍攝,確有相當難度,但好處就是超級機動靈活。這次長腳盲蛛拍攝,就是藉土法裝置機動之便,將鏡頭前的小傢伙當作是人像模特兒地拍,將枝葉配襯當作是風景小品那樣去影。於是乎,各種非正統的微距照明招式都耍了出來:側光、逆光、側逆光 …… 照主體、照配襯、照背景 …….。拍得興起,就連「葉底藏燈」也用上了,像是要把那小小的枝葉空間,化作一個微型攝影棚。
或許在專業人士眼中,以上的昆蟲微距拍攝方式,頗有旁門左道之嫌。然而又有誰知道,在昆蟲眼裡,這不就是牠們喜愛的作品?
話時話,據說蜘蛛不是昆蟲,長腳盲蛛又不是蜘蛛,那 …… 是甚麼? 長腳盲蛛是盲的,依靠觸感行動,牠們可以「看」得到照片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