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本欄多次提及,小弟不懂音樂,但不知為何,卻總愛拿音樂與攝影比較。這一回更是糟糕,找來更更更不懂的粵曲。
逢星期日早上,TVB 明珠台會選播一些都會大學 (前稱公開大學) 的公開講座。題材天南地北,看了都能長知識。沒料到,當中最能吸引自己聚精會神觀看的,竟然是與粵曲相關。不久前的星期天,就看了一輯題為《粵劇名腔的傳承與創作》。表面看,這題材與攝影風馬牛不相及,但假若你認同攝影是藝術,便得相信不同種類的藝術,頗有共通之處。然而又因藝種不同,差異難免。相互比較,既是趣味盎然,亦會有所啟發。
唱、做、唸、打,是粵劇表演的四大基礎,當中唱排首位,足見其重要性。粵曲唱腔,當指「唱」這方面的個人風格。而風格獨特,為人所接受以至欣賞的,就成為人所推崇的名腔。那麼,攝影又有哪些為人熟知的「攝腔」?假如有人回答日系人像、畫意風景之類,就表示他還不理解腔的重點,在於個人。腔是個人風格,必須與某人掛鈎。例如較多人認識的,拍攝街頭人物有「何藩腔」、「森山大道腔」、「Bruce Gilden 腔」,又或者風景攝影的「Ansel Adams 腔」。
講座中提到,名腔的形成,有後天及先天的因素,亦是傳承及創新的結果,討論起來頗複雜,暫且按下不表,先說較容易的「製成品」。
林中黃花秀 。 500mm f/8 雜嘜反射鏡
路邊嫣紅俏 。 500mm f/8 雜嘜反射鏡
不添加任何音效,歌者唱出的,百份百是個人表演。然而攝影師拍出的影像,卻必須經過大量的器材處理。由此而論,攝影師「腔」的形成,與器材關係密切。同樣的取景拍攝,採用不同的相機、不同的鏡頭,以至不同的編修軟件,可以得出明顯不同的結果,無需專家也可以分辨出來。由此可見,攝藝不同於歌藝,懂得取景構圖光圏快門焦距透視還不夠,還必須對影像處理過程之中,需要用到硬件與軟件,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要不然,本來想用 Leica 鏡頭拍出 Leica 味,拍了之後卻來個九唔搭八的 Lightroom preset,得出的結果恐怕只會不是味兒。
唱腔的另一特點,在於其獨特性。所謂文無第一,唱腔的好壞,難以科學化、系統化地評分。講座中就提到,唱腔的形成,相當程度是因應歌者的先天不足,為求隱惡揚善而得出的結果。事實上,近代的幾位粵劇名伶,馬師曾、新馬師曾、麥炳榮,不是煙屎喉就是豆沙喉,偏偏都能以獨當一面唱腔著名。不局限於粵曲吧,本地流行樂壇的前輩級人馬「大 L」,以至英國著名歌手 Rod Stewart,不也同樣是豆沙喉?由此可見,十全十美並非名腔的必要條件。
重點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建立獨有的美感與質感。如此重大發現,足以讓小弟這草根攝影人感到無比欣慰。把弄着數年前,以大約港幣六百元巨資網購「淘」回來的反射鏡頭,盤算着如何善用它那含糊草率,炫光偶然失控的成像特徵,拍攝出鏡頭內在的侘寂之美,發展出獨步單方的「草根腔」。
相關文章 -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拍在攝影邊上 @ 草根散記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