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31, 2024

攝林外史之以柔替剛 @ 草根散記

前文提到,數碼攝影發展初期,菲林數碼孰優孰劣,還是有着不少爭論。然而即使愚昧如小弟,也明白爭拗無謂,因為前車可鑑。前車,就是音響技術。

類似的爭論,在數碼錄音面世的初期,同樣出現於 Hi-Fi 發燒圏中。戰果如何?遠早於數碼攝影普及之前,已經一清二楚。當然,正如時至今日,仍有人忠誠於黑膠碟「si-li-sa-la」的雜音那樣,鍾情於菲林味道的大有人在,即使那些味道是用數碼科技模擬出來的,也在所不計。話時話,為了追求那種獨特的味道與質感,拍菲林、入黑房、又沖又曬搞出一幅照片,小弟認同,亦欣賞。但若只以菲林拍攝,然後數碼掃瞄、數碼打印,又似乎有點兒 ……

過去的四分一世紀,數碼科技為攝影帶來的改變,既深刻,也廣泛。然而本文既曰外史,眾所周知的略去不贅,只選幾項唔講唔覺,講出來又似乎真有其事的分享一下。

消失的秘技

無需特別統計,眾多攝影題材之中,論內容豐富多樣,入門容易,廣受歡迎,非風景莫屬。因此,隨着數碼科技帶來的普及,亦帶旺了一些進階級的風景拍攝技術及器材。而當中一種頗原始、近乎秘技級別的技術,搖黑卡,亦得以從小眾高手走向大眾。然而好景不常,搖卡的技術要求高,即使數碼相機可即時回放檢視,take two 修正,但要搖出滿意效果絕非容易。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拍攝風景的濾鏡配套,無論在樣式、功效及方便程度,均有長足進步,加上編修軟件的落井下石,搖卡秘技可說是方興即艾。

沒落的濾鏡

上面提到,風景攝影帶動了濾鏡的普及。然而亦因為數碼的到來,多種濾鏡逃脫不了沒落的命運。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那些用來大幅改變色溫的顏色濾鏡。因為類似的效果,無需後製 PS,拍攝時調節一下白平衡可能已經搞掂。Skylight (天光濾鏡) 與 UV (紫外光濾鏡) 變得可有可無,相繼被下放成為保護鏡,之後再被名副其實的無色保護鏡邊沿化。有了數碼影像疊合技術,高減光度的 ND (中性灰濾鏡) 可以放棄。GND (漸變灰濾鏡) 呢?如果熟用後期編修,又不介意影像疊合的話,一定不會選擇 GND。拍一組包圍曝光,然後將幾個亮度不同的影像疊合,做出的效果,肯定比 GND 好。

退化的鏡頭

讀者或感奇怪,鏡頭於拍攝而言,可說是最前線的兵器,質量至為關鍵,科技進步,怎會不進反退?卻原來,真的會。因為數碼 profile,可以彌補不少光學上的缺憾。暈影、變形、色差,只需後期編修撳個制,甚至拍攝時於相機上設定選項,便大致可以搞掂。在此前題下,堅持認真不一定輸,但肯定蝕底。須知道,要以硬件技術解決類似的光學問題,即使技術上可行,成本,以至重量,相信亦非等閒。因此,無論是從金錢支出還是體力付出方面考慮,某程度的光學質量退化,大家亦樂於接受。

dcf-travel-img-50569

圖中上方的照片算不上甚麼佳作,然而卻顯示了數碼攝影的優勢。首先,照片是以三幅採用包圍曝光,拍出不同亮度的影像合成 (下方三小幅)。若非數碼處理,以菲林年代的黑房加光減光技藝,難以做得如此細緻。若依靠 GND 拍攝,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除此之外,此組包圍曝光只是手持拍攝,沒有用上三腳架。因此,三幅影像除了亮度差異,亦有相當程度的位移。Photoshop 的影像對齊功能,解決這問題輕而易舉。換言之,應用 PS 影像疊合,以往又 GND、又腳架、又黑房處理也弄不好的照片,在數碼年代,就是那樣的手到拿來。

攝影因為數碼化而帶來的「暗改變」,除了上述幾項,可列舉的仍有不少。就以相機本身為例,因為數碼才可以無反,反光鏡沒有了,光學觀景器可以取締,機械快門可以換作電子快門等等。各式各樣的改變,共通之處是「以柔替剛」,以電子取代機械,以軟件取代硬件。這可說是數碼化的大趨勢,適用於不同的應用領域。仍以數碼化先行者音響為例,以一台電子琴頂上一隊 band,已是陳年往事。相信可見的將來,數碼攝影的發展,仍會依循這個軌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五、入射光與反射光 )

考慮以下個案。在亮度均勻的房間裡拍攝,以平均測光模式,配合光圏先決自動曝光,拍攝一幅像 【圖 1】 那樣, 由深灰、中灰,淺灰三色面積比例相同的平面圖 。三色份量相同,平均亮度就是中灰,因而拍出的結果,三種深淺的三種灰度應可正確還原,仍是 【圖 1】 的樣子。 【圖 1】深灰、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