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06,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一、曝光與感光 )

日前過看到一篇教授手動曝光的長文。看罷,更加明白為何很多人都搞不懂曝光。

要徹底明白曝光,有好些概念及詞彙要搞清楚。要搞清楚,是因為在很多攝影論述、教學,以至相機的使用說明,甚至機身上慣用的標示、概念及詞彙,往往都是求求其其,得過且過。有趣的是,日常使用上其實沒大問題,否則那來這麼多靚相?但假若閣下堅持認真,那就 …… 放心,不一定會輸的,但肯定會煩。奈何天下間總有閒人不厭其煩,撰文(或拍片)論述。說的不是小弟,剛剛相反,小弟再談曝光,只因為有見論文大都誇誇其談,實質搔不着癢處,厭惡其煩,才勉為其難,班門弄斧。

內容好多,分而述之。首先,曝光與感光。

dcf-travel-img-50594

相機快門打開,讓感光元件曝露於光線,從而接收光能,就是曝光。控制曝光的多與少,相機提供兩個方法:一、快門速度;二、光圏大小。這部份,驟眼看清楚明白,不會引起誤解,其實含混不清已經存在。

問題一:光源強弱是否也是曝光因素?

如果將曝光量定義為感光元件接收的光能多少,那麼,光源強弱也應該視作曝光因素。慣常只提光圏快門,略去光源強度,只因為難以描述,甚至不受控制。事實上,於室內拍攝,光源受控的情況下,大可固定光圏快門,以調節燈光亮度來控制曝光。

問題二:ISO 應該如何看待?

ISO 是感光度,與曝光無關。以同樣的光圏快門拍攝,調高 ISO 令影像顯得明亮一點,只是將亮度訊號放大,並沒有增加曝光量。

理清思維

曝光一詞,日常使用其實暗藏多種解讀。首先,是指相機打開快門至閉上快門的操作過程。其次就是上面所說的,感光元件接收光能的多少,也就是曝光量。而最後,也是最普遍的解讀,是指影像顯示出來的亮度,也就是通過相機的曝光過程,感光元件接收到某程度的曝光量,經過後期處理顯示出來的影像亮度。嚴格來說這並非純正的曝光,而是曝光加感光,是兩者綜合處理而得到的亮度顯示結果。然而當我們發覺機背的影像過度明亮時,衝口而出的就是「曝光過度」,從沒計較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感光過敏」。

引申結論

真正的曝光三角,應該是光圏、快門、光源。坊間常說的光圏、快門、ISO,稱為感光三角或者更為適合。

dcf-travel-img-50596
感光三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法則到原則 ( 一、形式美 )

談構圖,小弟總是對坊間流行的幾招構圖法則,表示不以為然,有時更會狠批一番。然而靜心反思,這並不公平,因為錯不在法則。 認識某事某物,從簡到繁,逐步了解,是正常程序。例如中小學教科書,電子都被形容為一粒柆的,雖然與事實不符,但於教學而言,卻有百利而無一害。小弟狠批法則化的構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