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07, 2024

厭惡其煩,再談曝光 ( 二、EV 曝光值 )

接續上一回,今次講 EV。曝光一詞有多種解讀,EV 也不惶多讓,可能更混亂。

EV,曝光值,英文 Exposure Value 的縮寫。這傢伙本來有清晰明確的定義,算式表示如下:

     EV = log₂(N²/t)
其中 N 是光圈(f 值);t 是曝光時間(快門速度,單位是秒)。

單看算式會被嚇怕,改用文字描述貼地一點,那就是「得出同樣曝光量的光圏快門組合」

依然唔知噏乜?睇實例。拍攝風中搖曳的芒草,假設用 f/8、1/125s 拍攝,可以得到亮度滿意的影像。改用 f/2.8、1/1000s,可以得出景深較淺、芒草凝固的影像。攺用 f/22、1/15s,則可以得出景深較長,芒草展現動態模糊的影像。然而三者亮度相若,也就是三個不同的光圏快門組合,得出同樣的曝光量。

略懂數學便不難看出,以上算式的右面只有 N 及 t 兩個變數,也就表示 EV 只是個相對數值,與拍攝現場的亮度及感光度 ISO 無關。仍以上面的芒草拍攝為例,一開始只是假設 f/8 配 1/125s 拍出亮度滿意的影像,然而何謂滿意亮度?可以是亮光光的高調影像,也可以是黑沉沉的低調演繹,但無論滿意亮度所指為何,改用另外的兩個光圏快門組合,同樣可以拍得出來。

dcf-travel-img-50601
不同的光圏快門組合得出相同的 EV 值


曝光值 vs 曝光量 vs 加減曝光

從以上的 EV 算式,心水清的朋友可能會留意到,作為分母,曝光時間 t 的數值愈大,EV 的數值愈小。換言之,曝光時間愈長,EV 的數值愈小。即係話,曝光量愈多,EV 的數值愈小。例如,用可調亮度的 LED 燈拍攝某物體,100% 功率輸出,光圏快門組合採用 f/4、1/4s,根據以上算式,EV 值是 6;改用 50% 輸出,燈光明度只及之前的一半,要拍出相同亮度的影像,曝光量就要倍增,若然光圏不變,快門應採用 1/2s,按此組合計算,EV 值是 5,下降一級。

增加曝光量,EV 的數值不加反減?搞乜呀?平時拍攝,唔係話加曝光,就係加 EV 咩?OMG,巧亂呀!

至此,各位可得相信小弟上回所言絕非信口開河。定義還定義,現實中曝光詞彙的應用,有時真係搞到你暈頭轉向。此 EV 不同彼 EV!

被攝物愈暗,EV 值愈低,應對的拍攝方法就是增加曝光量,至此沒有問題。混亂的根源,是將增加曝光量說成是加 EV。不這麼說,一切相安無事。

幸運的是,根本沒有太多人知道正宗的 EV 定義。所謂習非勝是,而現實中又運行暢順,也就無謂撥亂反正,得個知字算了。

EV 有何用途?有何好處?

坦白講,真係冇乜大用。至少在我等資深業餘攝影人而言是這樣。一時間想到,最常見的用途,只有幾項。首先是用來描述動態範圍,例如說某相機動態範圍有 15 EV 之多 。其次是描述相機於弱光情況下的對焦或拍攝能力,例如說某相機於 EV -6 仍可進行自動對焦。還有的,大概就如平時說的曝光相差幾級幾檔差不多吧。至於好處,根據設計原意,是為了更方便地選擇等價的拍攝參數。得咩?

補充說明

正如上面提及,EV 的計算與 ISO 無關,只是個相對數值。單憑 EV 值,反映不了實際亮度。若要反映實際亮度,就需要與 ISO 掛鈎。例如上面說的 EV -6,若不提 ISO,只表示諸如 f/1、60s 的一個光圏快門組合。若加上 ISO 100 附帶條件,就表示以 f/1、60s、ISO 100 的設定組合拍攝,可以得出「正確曝光」,即不光不暗的中間灰亮度。如此一來,便能實際地反映被攝物的亮度了。習慣上,在沒有特別指明的情況下,就當作是 ISO 100。

中間灰?正確曝光?是甚麼?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畫素描,碳筆怎用?揀選適當硬度的碳筆,用鉛筆刨或刀片,削出筆芯就可以。畫水彩,畫筆怎用?揀選適當大小的畫筆,醮上顏料加點水,塗上畫紙便OK。拍照片,光線怎用?揀選適當的光線 ……。這個似乎並不那麼容易接下去,原因是前面兩者說的都是工具怎麼用,然而光線並非工具。 咦?常說攝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