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24, 2025

廣褔英雄頌

 一橋兩端,木棉三數;千百英雄,福田廣種。

dcf-travel-img-51344

從吐露港公路北上,左轉支路接大埔道,便進入了大埔市中心的邊陲地帶,就在廣福邨對開,一道行人天橋橫跨公路飛架,橋的兩端,各有幾株高大的木棉樹,碩大火紅的木棉花盛開枝頭,遠看仿如着火似的。

dcf-travel-img-51345

dcf-travel-img-51346

木棉,又稱英雄樹。當英雄,有難度,拍英雄,也不容易。木棉樹大花高,按常理,適宜遠攝不宜近拍。可是香港地小屋多,建築物既多且亂,要找到開揚位置,又或者有適合的景物配襯拍攝木棉,殊不容易;印像中,香港境內較為人所稱道的兩三處,都在偏遠的大西北,若非一意孤行,也就得過且過,反正不看不拍,也沒太大損失。然而上天就是如此公平,關上一道門,便打開一扇窗,遍佈全港的行人天橋,為拍攝木棉提供了既方便,又另類的選擇。以廣福邨這行人天橋為例,木棉樹生長位置近在咫尺,部份花朵更是伸手可及,不用航拍機,也可以為它們來個 top view,再不然,亦可嘗試拍出「松鼠視角」。

dcf-travel-img-51347

dcf-travel-img-51348

▲ 假如你是木棉樹上的松鼠,看到的景像大概就是這樣。

行人天橋的存在,無疑為取景角度提供了獨特的優勢,然而距離雖近,並不表示拍攝容易。相反,由於距離接近,而木棉的整體特徵又是粗中冇細,三個重要組成部份,枝、花、蕾,在畫面之上總是各不相讓,拍攝不得其法,很容易會得出八字真言:古靈精怪、不知所謂。

近看木棉,枝幹形態絕對可以用曲折離奇,蠻不講理來形容。須知道,拍攝喬木花卉,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是亂中求序,可是木棉的枝幹,又粗又古怪,總愛失驚無神來個橫空出世,殺你個措手不及。對付此等神來之筆,應對方法主要就是迴避、選擇、虛化。迴避,是近距離聚焦花朵,只納入小部份枝幹;短短的一截半截,肯定犯不上曲折離奇。選擇,就是在雜亂叢中框選最有秩序的;這是中距拍攝較常用到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至於虛化,不就是避無可避,選無可選時的最佳對策。

▼ 迴避: 近距離拍攝花朵,連背景也不納入枝幹,減少枝幹出鏡機會。

dcf-travel-img-51349

dcf-travel-img-51350

dcf-travel-img-51351

 
▼ 選擇: 雖說枝幹多是形態古怪騎呢,中距離框選,加上花朵遮檔,仍不至於失控。

dcf-travel-img-51352

dcf-travel-img-51353

dcf-travel-img-51354


▼ 虛化: 適當納入形態相對配合的枝幹,並以失焦呈現,不覺礙眼之餘,更可營造深度感。

dcf-travel-img-51355

dcf-travel-img-51356

dcf-travel-img-51357

 

至於花與蕾,表面看可以混為一談,實際上要分辨清楚。木棉的花與蕾,大都是糖黐豆般的密不可分,視覺上往往形成一個整體。然而絕大部份情況下,好看的只是花,因此拍攝時要懂得避重就輕。設法將花蕾邊沿化。除此之外,木棉花朵外形龐大,花瓣渾厚,而且有明顯向高望遠的傾向,有着相當明顯的視線引導作用,拍攝時稍為不慎,便很容易會拍出視覺失衡,整體畫面上重下輕、上密下疏、上迫下空的感覺。

dcf-travel-img-51358

dcf-travel-img-51359

▲ 木棉花朵的下方,往往都有一堆花蕾。相比花朵,花蕾就是一堆混亂,難言美感,拍攝時應留意適當取捨。

dcf-travel-img-51360

▲ 木棉花體型大,線條硬,視線引導能力強,拍攝時需注意主角位置,以及適當留白。由於木棉枝幹未端多向上翹,花芯朝上,一般而言,主角偏下偏側最穩妥,當然也可以有例外。

春天百花齊放,不同品種的花卉,展現出不同的視覺特徵,而正是這些特徵,主導了花卉的基本形態,以至美態。了解特徵,因材施拍,對拍攝演繹肯定有百利而無一害。

dcf-travel-img-51361

dcf-travel-img-51362

dcf-travel-img-51363

dcf-travel-img-51364

然而即使花卉品種相同,不同的生長狀況、不同的拍攝時機,觀感上仍有頗大分別。現場觀察,隨機應變,因應當前花卉展現的視覺特徵,採取對應的拍攝方法,即使未敢輕言必勝,亦可立於不敗;至少,可以在別人面對雜亂無章的木棉,感到一籌莫展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在同一行人天橋之上,左右逢源,莫名奇妙地拍上幾個小時。 

dcf-travel-img-51365

dcf-travel-img-51366

dcf-travel-img-51367

dcf-travel-img-51368

dcf-travel-img-51369

dcf-travel-img-51370

dcf-travel-img-51375

dcf-travel-img-51372

dcf-travel-img-51373

 



星期三, 3月 05, 2025

 畫素描,碳筆怎用?揀選適當硬度的碳筆,用鉛筆刨或刀片,削出筆芯就可以。畫水彩,畫筆怎用?揀選適當大小的畫筆,醮上顏料加點水,塗上畫紙便OK。拍照片,光線怎用?揀選適當的光線 ……。這個似乎並不那麼容易接下去,原因是前面兩者說的都是工具怎麼用,然而光線並非工具。

dcf-travel-img-51191

咦?常說攝影是以光作畫,那麼,光線不就是工具嗎?當然不是,舉例說明。閃光燈、LED 燈,都是工具,但從它們發出的光線,不是工具。其情況就如畫筆是工具,但色彩不是,筆觸,也不是。

要畫好水彩,懂得使用畫筆還未足夠,還需要懂得運用透過畫筆繪畫出來的各種效果。攝影也一樣,懂得各種燈光,以及佈光器材的操作使用並不足夠,重要的是懂得運用這些器材產生出來的光線。攝影中的所謂用光,指的就是運用各種光線,以及由這些光線照射而產生的光影效果。以下藉幾幅在油麻果欄拍攝的人像習作,分享幾點關於用光的想法。

dcf-travel-img-51194

dcf-travel-img-51195

用光,不一定是照亮人物。展現形狀、營造氛圍、呈現美感......,多種效果,都可以透過適當用光而逹至。

回顧菲林年代,不時都聽到攝影人提及用光,強調用光。然而近年來,似乎愈來愈少聽到用光這種說法。以小弟觀察所見,一般人進行拍攝,對場景內容的關心優次,大致排列如下:首先是物件,其次是形狀、之後是色彩,最後才是光影。以拍攝人物為例,一般人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拍清楚這個人,之後才考慮捕捉神情體態。色彩方面,如果是便服拍攝,很多時都會被忽略;某些特別服式造型的甫士人像,或許會注重多一些。至於光影運用,會認真考慮的,大概都是些「識影相」的人。其實,要演繹情感氛圍,照片中的光影呈現,比之物、形、色,更具優勢。因此,是否懂得用光,能否善於用光,亦是判別攝影師識唔識影相的重要因素。

dcf-travel-img-51192

dcf-travel-img-51193

同一位置,model 不同站立方向。一幅採用直射光,另一幅採用旁邊貨物的反光。哪幅好看好 feel?相信不難判斷,答案應該也是一面倒。

攝影的用光,與畫畫的用色,既相似,又不同,主要分別在於光線之中,有現場光這回事。現場光之妙,在於只可利用,不可運用。以現場光拍攝,要懂得移船就磡,將拍攝主體適當地佈置於光照環境之中;人物的位置、面向、甫士,以至表情,都應該配合現場的光照條件而設計。

dcf-travel-img-51196

以現時相機的低光拍攝性能,如此燈光亮度,拍清楚面孔不成問題,但除此之外,倘若還要求加強光影氣氛,目前這位置,只靠現場光難以做到。用上一支閃燈,配上橙色膠片,效果就好得多;不單止塑造出很好的立體感,亦加強了色彩對比。

dcf-travel-img-51197

dcf-travel-img-51198

dcf-travel-img-51199

現場光不受控制,遇上光照條件不合心意,就需要使橫手加設光源,進行補光。提到補光,相信大多數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動用某種照明方法,去照亮人物。其實補光之道,不限於此。簡單舉例,現場光照相當平均,但又想將人物拍出戲劇性的剪影效果,可行方法就是為背景大幅度補光。換言之,光怎樣補,取決於閣下要呈現甚麼光影效果。

dcf-travel-img-51200

dcf-travel-img-51201

補光不一定用於人物,照亮場景中其他部份,也算是另一種補光。

如此理解補光,對實際拍攝絕對有好處。學習燈光人像,通常都會學到一堆基本的光效:主光、補光、輪廓光 ……。可是若非影樓拍攝,場景中除了自備的照明設施之外,往往還有其他的光源,影響着光影色彩的呈現。此外,佈燈位置亦可能有着諸多限制。如此情況下,佈光方法就有偏離教科書的必要;需要的,是現場光與燈光佈置的配合運用。現場光源,不善利用,可能會成為干擾,妥善利用,卻又可以用相對簡單的器材,拍出不錯的效果;慳時省事,最啱懶人。

dcf-travel-img-51202

dcf-travel-img-51203

以上兩幅,同是以一支閃燈配合現場光拍攝;選用適當的色溫亮度,兩種光源混為一體,不着痕跡。所動用的燈光器材有幾「複雜」,可見於下圖。

dcf-travel-img-51204

擱筆前少少補充。雖然本文以人像為例,但光的應用,不限於人像拍攝,而是通用於各式各樣的題材。此外,有鑑於之前提及的「物形色光」優次排列傾向,新手尤其明顯,小弟特別為初習攝影者送上以下強調用光之道的觀景察物口訣:

光色形物,雨露均沾。


本文 model : Shion
ig : shionkam






星期一, 2月 24, 2025

蘋果。AI。扮國畫

蘋果、AI、國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有助說明如何以攝影作品呈現「中式詩情畫意」。

過年之前,小弟撰寫拙文《上善若水,北區有園 ─ 中式畫意》,不知有心還是無意,標題只提畫意,略去詩情,結果就是講一半唔講一半。為求完整,本文補充另外一半。

dcf-travel-img-51156

日前到青衣某中學教授攝影班,早到,往青衣公園看看有沒有可拍之材。霧雨天,一派春意盎然,觸景生情,興之所至,就地取材,詩影一番。雖然園中景觀,並非像嶺南之風、九龍寨城公園那樣的內置中式園林,而手頭亦只有 24~120mm f/4 半天涯鏡,波波鏡畫意散景欠奉,冇重曝,冇搖鏡,其中一幅取材更納入高樓大厦;由進場至離場,時間短至不夠三十分鐘,然而相片之中不乏詩情畫意。詩情何在?畫意何來?

甚麼是詩情畫意? 簡單答案:不盡不實。詩,意不窮盡;畫,景不真實。兩者根源相通,以抽象元素,為作品提供想像空間,至使更能傳情達意。

說國畫抽象,不少人會存疑,其實國畫確有抽象,只不過一般人不作深究,以至有所誤解;就像我們都知道毛筆字,卻不懂書法。

甚麼是抽象?並不高深,一隻馬加一隻馬是兩隻馬,一個橙加一個梨是兩個水果,略去陳述中具體的東西,只留 1+1=2,就是抽象。再多一例,畫紅蘋果。以寫實方式描繪,高光處亮白、陰影處暗紅,不同位置會有不同的反光,畫出來的蘋果,不會是整個的紅。然而幼稚園小朋友畫公仔,紅蘋果就紅,通個的紅,芒果就是黃,整個的黃。不觀察也不理光影,畫的不是物件,而是心中的概念,就是一種抽象。抽象就是如此淺白,小朋友都懂。

dcf-travel-img-51157

dcf-travel-img-51158

唔講講知,原來類似的不顧現實,隨心隨知隨意的着色方法,在國畫中早有名堂,稱為「隨類賦彩」。可有留意傳統國畫不畫光影?因此,國畫中形體的細節,例如花朵的花瓣,衣服上的縐褶,要用線條「描」出來,而不是像照片或油畫那樣,用明暗色彩「迫」出來。再簡單一點,水墨國畫,只有濃淡黑白,不也是抽象嗎?

色彩如是,形狀、質感也有其抽象套路。繪畫山石樹木,國畫就有一堆用來表現不同形態、紋理、質感的筆法,稱為皴(音詢)法。將繪畫物象的技巧系統化,也是一種抽象。

事實上,國畫自古已有追求神似的寫意畫法,發展至近代更不消說,乾脆開宗明義稱為抽象國畫;拿一幅放在眼前,不是內行,跟本分不出是國畫還是舶來貨。一般人以為,近代國畫受西方藝術影響才會如此,殊不知張大千拿手的撥墨撥彩,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唐代。

dcf-travel-img-51159

看過幾個關於國畫抽象的例子,回頭再看詩情畫意。先別鑽牛角尖,這裡的情與意,並無分別,無論是詩情還是畫意,本質都是表達意思、意境;詩用文字、畫用圖像,目的都是「寫意」。雖然有人認為寫意與抽象有別,但以小弟愚見,意,就是非具象的東西,因此寫意的抽象成份毋庸置疑,問題只在於怎樣抽,抽到甚麼程度。一般而言,圖像寫意多少仍認得出實物,不至於完全唔知畫乜。而更重要的,是國畫創作,從一開始就強調寫意,這一點,正是以相片扮國畫的關鍵。

小弟在前文《上善若水,北區有園 ─ 中式畫意》中提到的「意先形後」,其實是改編自國畫理論的「意在筆先」,意思是下筆作畫之前,先明確想表現的是甚麼「意」。舉例,描繪風、花、雪、月,一般人就是見乜畫乜,單純作出形狀與色彩的記錄。意在筆先又如何呢?風,要畫的不是風,而是輕,或者疾;花,嬌或秀;雪,冷或清;月,明或朗。

如此一來,無論在先後次序,以至創作目的,都與一般的拍攝有別。普遍的拍攝,是先受景物觸動,覺得靚或者有某種記錄價值,於是進行記錄。留意兩個重點:一、被動,被景物觸動;二、記錄,景物的視覺記錄。過程中可有着眼於「意」的表述?相信對大部份的拍友而言,答案是冇。

dcf-travel-img-51160

dcf-travel-img-51161

由於國畫強調意在筆先,加上當中存在的抽象元素,作畫與作文並無太大分別,只是用上不同的符號;作文用字用詞,而作畫就用符號化的紅蘋果、黃芒果、青山白雲、亭台樓閣、花鳥魚虫,以至早已系統化的乜皴物皴,去「書寫」心中要表達的「意」。黃永玉那些單格漫畫般的幽默小品,是很好的例子;與其說是為圖題字,不如說是為文配圖。還記得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春樹秋霜圖》嗎?星爺不用對景寫生,意在心中,出手成畫,話咁快就搞掂。

由此可見,以照片扮國畫,視覺觀感的模仿固然有用,但要扮得神似,意在快門先,才是箇中要訣。行文至此,輪到 AI 出場。

AI 像人,人也像 AI,知識與經驗,都是累積得來。當看見景物,觸動拍攝意欲,隨即思考的大概會是:怎樣拍?表達甚麼?如何表達?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也就是拍出的照片。「答案」質素如何、層次高低、呈現風格,關乎作者擁有多少數據,甚麼數據、以至採用的算法。以照片扮國畫,能否扮得神似,極大程度取決於作者對國畫、詩詞,以至中華文化的認知與感受。

藝術表現,離不開作者的思維,而創作思維,也離不開文化底蘊;此乃千古不易的道理。

dcf-travel-img-51162

從溫柔婉約的霧雨詩情,到煩躁不安的城市節奏,相隔距離只是一道行人天橋。這景觀,即使配上裝裱畫框、題字印章,就是扮不出中式詩情畫意。可見照片的內容比裝飾更重要。意在快門先,拍攝當下,內心已卸下之前的詩情畫意,換上另一種心態,另一類觀點,拍出來的當然也不一樣。

 











廣褔英雄頌

  一橋兩端,木棉三數;千百英雄,福田廣種。 從吐露港公路北上,左轉支路接大埔道,便進入了大埔市中心的邊陲地帶,就在廣福邨對開,一道行人天橋橫跨公路飛架,橋的兩端,各有幾株高大的木棉樹,碩大火紅的木棉花盛開枝頭,遠看仿如着火似的。 木棉,又稱英雄樹。當英雄,有難度,拍英雄,也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