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08, 2025

從法則到原則 ( 一、形式美 )

談構圖,小弟總是對坊間流行的幾招構圖法則,表示不以為然,有時更會狠批一番。然而靜心反思,這並不公平,因為錯不在法則。

dcf-travel-img-51572

認識某事某物,從簡到繁,逐步了解,是正常程序。例如中小學教科書,電子都被形容為一粒柆的,雖然與事實不符,但於教學而言,卻有百利而無一害。小弟狠批法則化的構圖教學,只因坊間常見的介紹,並非只是簡化,而是僵化,而最攞命的,是神化。不時可以見到有人展示某名家拍攝的照片,以至電影畫面截圖,畫上大堆直線弧線、實線虛線,然後很認真地、煞有介事地分析作者如何精準套用構圖法則。去年的「特朗普中槍」照片解構,就是典型例子。

dcf-travel-img-51573

學構圖,要避免墮入法則神化的圏套,就不可以只知法則,還要懂得講原則。過去多年,幾乎每次討論攝影構圖,小弟都會提及美學原則,但卻從未深入講述,原因是深知這類高度概括的原則,就好像那些心靈雞湯,背誦容易,用起來就要透過實踐,認真體會才見成效,並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事實上,結合美學原則討論攝影構圖的「名著」早已有之,然而在攝影圏中卻是少見經傳。無論如何,這回小弟是的起心肝、硬着頭皮,嘗試填補一下空白。

美學原則,又稱美學原理,美感原則、形式美法則。就網上搜尋所得,以形式美法則名義而存在的論述,相對詳盡兼且富有學術意味。有見及此,不妨先由形式美說起。

美有多種,透過我們的感官,可以感受不同的美。例如眼晴看到的靚風景,耳朵聽到的好音樂,還有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觸模感到的,以至發白日夢想到的各式各樣的美。而每一種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美,絕非單一。以視覺景觀為例,早晚陰晴,鄉村郊野,形狀色彩,當中美感呈現的方式,豐富多樣,無窮無盡。問題:這些讓我們感覺到美的景觀,當中可有甚麼共通的組成規律?答案:有,當中的規律就是形式美。

上面說過,不同感官對應不同的美感,理論上每種感覺都有對應的形式美,然而只有視覺與聽覺足夠精密,讓我們可以相對實在地感受到形式美的存在。

至此,我們可以為形式美來個簡單的定義:事物的自然屬性(色彩、形状、聲音 ……)透過某種組合規律而呈現出来的審美特徵。

dcf-travel-img-51574

dcf-travel-img-51575

dcf-travel-img-51576

dcf-travel-img-51577

不同題材的照片,當中都可以找得到節奏美感;有些明顯,有些隱晦。

定義簡單清楚,但不好懂,先舉一例以作說明。音樂的節奏能提供聽覺上的美感,這點我們都知道。視覺上,節奏亦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只要你是個着重美感的攝影人,隨手翻看攝影舊作,不難找到內藏節奏美感的照片。若然閣下是美食專家,味覺超級敏銳,說不定可以設計出一套上菜程序,讓食客鹹甜酸辣地感受到節奏感的美味。節奏,就是一種形式美,一種超乎事物而存在的美。

經歷一番解拆舉例,總算是揭開形式美的神秘面紗了吧?到底世間上還有哪些東西,像節奏這樣可以被人們推崇為形式美的一份子?好消息:為數不多;壞消息:眾說紛紜。下回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法則到原則 ( 一、形式美 )

談構圖,小弟總是對坊間流行的幾招構圖法則,表示不以為然,有時更會狠批一番。然而靜心反思,這並不公平,因為錯不在法則。 認識某事某物,從簡到繁,逐步了解,是正常程序。例如中小學教科書,電子都被形容為一粒柆的,雖然與事實不符,但於教學而言,卻有百利而無一害。小弟狠批法則化的構圖教學,...